正文 第185章 雲南四大毒泉之謎(1 / 1)

《三國演義》第89回,描述諸葛亮南征到西洱河,四擒四縱孟獲。孟獲與其弟孟優逃到禿龍洞討救兵。禿龍洞主朵思大王誇口附近有四個毒泉,“若蜀兵到來,令他一人一騎不得還鄉”。這四個毒泉,“一名啞泉,其水頗甜,人若飲之,則不能言,不過旬日必死;二曰滅泉,此水與湯無異,人若沐浴,則皮肉皆爛,見骨必死;三曰黑泉,其水微清,人若濺之在身,則手足皆黑而死;四曰柔泉,其水如冰,人若飲之,咽喉無暖氣,身軀軟弱如綿而死”。蜀兵“於路無水,若見此四泉,定然飲水。雖百萬之眾,皆無歸矣”。

果然,漢軍先鋒王平率領幾百名軍士前頭探路,天氣苦熱,人馬爭飲啞泉水。等他們回到大營,一個個隻會指著嘴巴,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後來幸虧有神靈指教,尋到山林深處一位叫“萬安隱者”的住處。隱者教童子引王平等一隊啞軍先飲草庵後的安樂泉,飲畢“隨即吐出惡涎,便能言語”。隱者又告誡諸葛亮,此地還有三處毒泉,切不可飲;但掘地為泉飲之無妨。於是漢軍無恙,安全行軍到禿龍洞前,五擒孟獲。

諸葛亮南征的故事發生在雲南境內,雲南有沒有這樣的四個毒泉呢?現在人們認為很可能實有其事。盡管《三國演義》是小說,許多人物和情節都是虛構的,但其中涉及的大量天文、地理、氣象等知識,很多並非杜撰。

有人推測,所謂啞泉,可能是一種含銅鹽的泉水,也就是硫酸銅(膽礬)的水溶液,稱為膽水。雲南處在“三江多金屬成礦帶”的主體位置上,境內遍布大小銅礦,著名的東川銅礦自東漢起就始開采。但雲南銅礦多為銅的硫化物礦床,如黃銅礦等,這類礦石中的銅不會溶於水,何以能變成銅溶液呢?這可能是幾種微生物的功勞,如氧化硫杆菌、氧化鐵硫杆菌、氧化鐵杆菌等。黃銅礦往往與黃鐵礦以及其他金屬硫化物礦石共生,這幾種微生物就生活在低含量無機鹽弱酸性礦水中。在其自養過程中,專吃礦中的硫化物和低價鐵,促使黃鐵礦中的低價鐵成為高價鐵,變成硫酸鐵和硫酸。形成的這種酸性菌液,對礦石中的銅或其他金屬又有氧化、分解和溶解等作用,於是把本來不溶於水的銅轉化成含有5分子結晶水的硫酸銅(膽礬),溶於水中成了膽水,這叫微生物瀝濾反應。

膽水飲後引起的銅鹽中毒症狀是:嘔吐、惡心、腹瀉、說話不清,最後虛脫、痙攣而死,與《三國演義》上描寫的很相像。膽水解毒最簡單的辦法是滲進大量石灰水,兩者反應生成不溶於水的氫氧化銅和硫酸鈣沉澱,剩下的是解除了毒性的清水。估計救了諸葛亮部下性命的安樂泉,當時就是堿性水,能使銅鹽產生不溶性沉澱物。啞軍飲了此泉就等於洗了胃,減輕了中毒症狀。

所謂滅泉,很可能是水溫極高的溫泉,古人也稱為湯泉。雲南地處活動強烈的滇藏地熱帶上,現在全省已發現了480餘處溫泉,是我國僅次於西藏的地熱資源最豐富的省區。在雲南西部,即使是高溫的沸泉也很普遍。有“熱海”之稱的騰衝,90℃~105℃以上的沸泉有10來處,其中以硫黃墉沸泉名聲最大。這是一個直徑3米、深1米多的圓形熱水池,池內熱浪翻滾,霧氣蒸騰,水溫始終保持在96℃以上,俗稱大滾鍋,真是“與湯無異”。在這口大滾鍋裏煮雞蛋或燙雞拔毛,隻要幾分鍾就夠了。人如果跌進這樣的沸泉裏,難免“皮肉皆爛,見骨必死”。

在騰衝縣城東北45千米,曲石鄉小石塘村附近,還有一處毒氣泉叫扯雀泉。據說如有飛鳥從這兒低飛過,就會不打自墜,一個個被“扯下來”毒死,所以獲得如此惡名。幾十年前,扯雀泉是一個熱浪滾滾的溫泉,周圍雲蒸霧罩,後來由於山洪暴發帶來的泥沙掩埋住泉眼,才變成今天這樣一口以噴氣為主的泉。有人認為扯雀泉就是三國時代的柔泉。經過分析,發現它噴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占 51%,硫化氫占2.46%,此外,可能還有更毒的氣體有待分析。這些氣體來自地殼深處的熔岩,沿斷裂帶湧出地表麵。至今扯雀泉中仍不斷冒出一股股酸臭味,毒氣使整個塘子的周圍和上空都受到汙染。泉周圍經常能看到一些被熏死的老鼠和鳥類的屍體。考察隊員曾將一隻活公雞放入泉坑,雞馬上變得遲鈍呆滯,90秒鍾後大口喘氣,8分鍾後斃命。解放前曾有兩頭黃牛來這兒吃草,也被毒死。如果人走近扯雀泉,不僅強烈刺激鼻眼,而且立刻感到頭暈惡心,手腳無力,呼吸急促。可以預料,如果再呆時間長一些,就會“咽喉無暖氣,身軀軟弱如綿而死”了。

不過,《三國演義》上提到的柔泉,並非溫泉,卻是其水如冰的冷泉。雲南有沒有冒出毒氣的冷泉呢?看來還需要進一步勘察調查。而且啞泉係膽水之說,也僅是推測,並沒有發現具體地點。至於與“黑泉”相類似的“水微清,人若濺之在身,則手足皆黑而死”的泉水,至今沒有找到,還是個難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