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九江市南、鄱陽湖湖口之西,有一座令人神往的山,那就是以“奇秀甲天下”而著稱的廬山。然而,雲霧彌漫、峰巒隱現的廬山真麵目,至今仍是個懸而未決的謎。
廬山的形成隻能是地質年代地殼構造運動的結果。在遙遠的地質年代,這裏原是一片汪洋,後經造山運動,才使廬山脫離了海洋環境。現今廬山上所裸露的岩山,如“大月山粗砂岩”就是元古代震旦紀的古老岩石。那個時代的廬山並不高,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它經曆了數次海侵和海退。廬山大幅度上升是在距今約六七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當時,地球上又發生了強烈的燕山構造運動,位於淮陽弧形山係頂部的廬山,受向南擠壓的強力和江南古陸的夾持而上升成山。山呈腎形,為東北—西南走向,形成了一座長25千米、寬10千米、周長約70千米,海拔1474米以上的山地。這就是千古名山廬山的形成過程。
廬山“奇秀甲天下山”之說並非過譽。因為這裏無論石、水、樹無一不是絕佳的風景,五老絕峰,高可參天,經常雲霧繚繞。說到廬山多霧,這與它處於江湖環抱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由於雨量多、濕度大,水氣不易蒸發,因此山上經常被雲霧所籠罩,一年之中,差不多有190天是霧天。大霧茫茫,雲煙飛渡,給廬山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凡到廬山者,必遊香爐峰,因為香爐瀑布,銀河倒掛,確實迷人。李白看見香爐瀑布後,萬分讚歎,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香爐瀑布飛瀉轟鳴之美,至今令到此觀光的遊者大為傾倒。
廬山有沒有出現過冰川的問題一直在我國地質界存在爭議。
1931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帶領北京大學學生去廬山考察時,發現那裏的一些第四紀沉積物,若不用冰川作用的結果來解釋,很難理解。以後的幾次考察,從不同的角度再研究這些現象,確信是冰川作用的結果。於是,他在一次地質學年會上發表了題為《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的學術演講,提出了廬山第四紀冰川說,其主要證據是平底穀、王家坡U形穀、懸穀、冰鬥和冰窖、雪坡和粒雪盆地。在堆積方麵,他指出:廬山上下都堆積了大量的泥礫,這些堆積顯示了冰川作用的特征。
當時,國際地質學界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第三紀以來,中國氣候過於幹燥,缺乏足夠的降水量,形成不了冰川。英籍學者巴爾博根據對山西太穀第四紀地層的研究,認為華北地區的第四紀隻有暖寒、幹濕的氣候變化,沒有發生過冰期。他認為:一些類似冰川的地形,既可能是流水侵蝕所成,也可能是山體原狀,而王家坡U形穀的走向可能和基岩的構造有關。法籍學者德日進也排除了廬山冰川存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