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的幾年裏,李四光也在尋找更多的冰川證據,以說服持懷疑論者。1936年,他在黃山又發現了冰川遺跡,更加證明廬山曾有冰川。他的論著《冰期之廬山》,總結了廬山的冰川遺跡,進一步肯定了廬山的冰川地形和冰磧泥礫,描述了在玉屏峰以南所發現的紋泥和白石嘴附近的羊背石。該書專門寫了《冰磧物釋疑》一章,對反對論者所提出的觀點進行了分析與反駁。對於泥礫的成因問題,他否定了風化殘積、山麓坡積、山崩、泥流等成因的可能性,再次肯定泥礫的冰川成因。不久,他又著《中國地質學》一書,著重討論了泥流和雪線問題。對於泥流,他認為既然承認如此巨大規模的泥礫是融凍泥流所形成的,那就完全有必要承認在高山上發生過冰川作用,因為如果山下平原區發生了反複的冰凍與融化,以致產生了泥流的低溫條件,按升高100米降低溫度10℃計算,廬山上麵的溫度就要比周圍平原低10℃~15℃,這樣就不可避免要產生冰川。據此,反對廬山冰川的泥流作用,反過來卻成了廬山冰川說的有力證據。對雪線問題,他認為在更新世時期,雪線在東亞有所降低,因此,雖然廬山海拔較低,也能發生冰川。
20世紀60年代初,黃培華再次對廬山存在第四紀冰川提出質疑。其依據是:所謂“冰磧物”不一定是冰川的堆積,其他地質作用如山洪、泥流都可以形成;地形方麵,廬山沒有粒雪盆地,王家穀等地都不是粒雪盆地,而且山北“冰川”遺跡遍布,何以在山南絕跡?廬山地區尚未發現喜寒動植物群,隻有熱帶亞熱帶動植物。支持冰川說的曹照恒、吳錫浩從廬山的堆積物、地貌、氣候及古生物方麵反駁了黃培華的觀點。
20世紀80年代初,持非冰川論觀點的施雅風、黃培華等又進一步從冰川侵蝕形態、冰川堆積和氣候條件等方麵,對廬山第四紀冰川說加以否定。持冰川論觀點的景才瑞、周慕林等人則從地貌、堆積,特別是冰川時空上的共性與個性等方麵進一步論證了廬山冰川的可能性。
在具最新論據的爭論中,持非冰川論觀點的謝又予、崔之久作了廬山第四紀沉積物化學全量分析,“泥礫”中礫石形狀、組織的統計、分析,以及電鏡掃描所采石英砂表麵形態與沉積物微結構特征等,認為廬山的“冰川地貌”是受岩性、構造控製的產物,而不是真正的冰川地貌;所謂“冰川泥礫”也不是冰磧物,而是典型的水石流、泥石流和坡積的產物。
以上的爭論並沒有完結,麵對廬山的地貌和沉積物這一共同事實,爭論一方說是冰川作用的證據,而另一方卻判定為非冰川作用的證據。廬山的真麵目,至今仍是個謎。在廬山上是否存在過冰川,這對我國第四紀地層劃分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有待於更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