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包玉剛邵逸夫和寧波幫 (1)(3 / 3)

寧波有今天,因為改革,因為開放,因為寧波人,因為寧波幫,因為種種的因為,因為鄧小平,因為包玉剛。

有一次,—個寧波人去香港包玉剛家,正好看到包玉剛的英語老師告辭出來。那人大驚:英國爵士包玉剛還在天天學英語?

所以他是包玉剛。所以別人不是包玉剛。

慈城和應氏杯

聶衛平下過多少棋?曹薰鉉下過多少棋?

不過1989年9月5日的這一盤棋,恐怕棋界的人誰也不會記得。這是新加坡威信史丹福飯店。第一屆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總決賽,正在聶衛平和曹薰較之間展開。

應氏杯是由寧波慈城人應昌期先生創辦的。從1989年倒冋去50兒年,30年代初,應昌期到上海的銀行當練習生。他12歲便是家鄉的圍棋冠軍,到上海後看到他深愛的圍棋在茶館酒肆和在口本人開的棋苑裏,呈現兩種完全不同的形態。一種是下棋人或蹲或坐或賭博或吆喝,一種是端坐對弈很有潤物細無聲的意境。十六七歲的應昌期就湧湧著一種願望:將來,如果有錢了……

到1987年,這個將來變成了現在。8月17日,宣布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每4年舉辦一次,都在奧運年舉行,由發明圍棋的中國人舉辦圍棋的奧林匹克賽。百萬美元即存入香港銀行。到1988年比賽時加上利息是10萬美元。70萬是比賽獎金,冠軍40萬。預賽淘汰的各1萬美金。至於比賽經費,預算是40萬美元,實際上遠遠超過。因為,應昌期要把預賽和複賽都放在歐洲,希望把中國的圍棋推而廣之移植到歐洲。中國人舉辦的這麼大規模的圍棋賽,自然要的就是中國人得冠軍。應昌期看好聶衛平。

按照聶衛平當時的水平,冠軍非他莫屬。但是,聶衛平感冒了。

第一屆圍棋奧運會的冠軍,屬於韓國人曹薰鉉。這——天,比聶衛平還難過的人,是應昌期。這一晚,應昌期不說話,不睡覺。然後去美國一個月後才回台灣。

韓國人本來也以為奪得40萬美金的當是聶衛平。曹薰鉉的奪冠使韓國棋界信心大增。應氏杯的第一至第四屆冠軍都不是中國人,也不是日本人,是韓國人。

當然,應昌期講圍棋傳到國外當是南北朝,應昌期辦應氏杯,也要把凝聚5000年文明的圍棋推向世界。隻是,他多麼希望是中國人贏嗬!

應昌期用雙手頂住門

1988年8月16日,應昌期第一次從台灣到達北京機場。在機場貴賓室,他說這是他生平最高興的一天。

少年應昌期在慈城的中城小學畢業後,隻讀了半年初中就因家貧攝學,去滬謀生,又去了台灣,再沒有冋來過。1988年9月,他由北京到寧波到慈城,親友們都穿起新衣圍上來。應昌期喃喃著回來了,到家了。隻是眼睛濕濕的一個也不認識。唐代寧波人賀知章像電影旁白似的為他念起了詩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後來應昌期在文中寫道當我一腳踏上故土,淚眼相望,竟無語凝噎,萬種的民族情思,萬種祖國戀情,又一次喚起!中城小學的周校長,是一位細挑精幹的江南女子。她心想,應昌期現在是這麼大的大老板,會不會很難接近?正這麼想著,應昌期上前握住她的手,熱熱地說著慈城話:我早就知道你的名字了,我很高興!

不少人要陪應昌期進小學,但應昌期一到中城小學,就急煞了一樣獨自快快地走向操場。小學生們列了隊歡迎,他走過去彎下腰,捧住一個小孩的臉,親了一下額頭。然後就讓人給他和孩子們合影。他說:以後不要讓小朋友這樣歡迎我,他們太累了,以後就不要歡迎我了。

周校長帶著應昌期在校內走一圈。開始是周校長一—介紹,後來不知怎的,應昌期就開始向校長一一介紹小學的這裏那裏。隻是,他記憶中的小學沒有這麼破舊呀!怎麼就一點都沒修繕呢?他禁不住淚下。

校方說或者把小學修一下。應昌期說不考慮修,要造一所新的小學。第二天,當時的寧波市長和很多記者來到應昌期下榻的華僑飯店。應昌期知道有記者來,用雙手把房門頂住一他真是急壞了,他又不是要揚名,他是為了下一代!

他在門內對門外說,一定不見記者,所有的記者請退場!於是他才和市長坐了下來。

應昌期讓校方馬上拿出一個建校方案。周校長想,這個方案怎麼規劃呢?又不知道應先生到底投資多少。不過慈城人是聰明的,她馬上想到應氏杯的冠軍獎金是40萬美金,那麼,就按這40萬來規劃吧。

應昌期一看規劃,說太小了。問這樣一個小學在國內是什麼水平的?周校長說是一般的。應昌期說我們要建一流的,過了五六十年後還站得住的。

應昌期在慈城投資建了小學、中學、幼兒園、醫院,共約800萬美金。每次應昌期來,總對周校長說不要為他準備仆麼飯菜,他隻要一碗家鄉的年糕湯。周校長後來去上海應昌期的家裏,應昌期請她住下。晚餐時,應昌期請她從客廳去餐廳。兩人正往餐廳走,就見應昌期回頭一看,又轉身回客廳了。周校長正不明白怎麼回事呢,就見應昌期進客廳去關掉一盞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