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小故事講來兩個億(2)(1 / 2)

東山再起的王挺奮對我念念不忘,時不時地請我過去吃飯喝茶,繼續講述他的創業曆程,現在他不用戴墨鏡壓低嗓音了,也不用擔心黑社會的圍追堵截了。他講著講著會猛地一拍大腿或者一陣開懷大笑,一個新的思路便應運而生。那天我們兩人的思路撞到了一塊,像電焊時發出弧光一樣閃亮。我們都想到了過去的國營企業,那時候每個企業都有宣傳部,宣傳部都養著幾位叫做新聞幹事的筆杆子,他們的崗位職責,除了每天要寫些官樣文章之外,就是挖掘企業內部各個角落的新聞,不停地往中央省市報刊廣播電台大麵積投稿,誰見諸報端的稿件多,誰就會得到重用和提拔,計劃經濟時代人事製度鐵板一塊,城鄉戶口把人畫地為牢,一些大廠礦一旦發現社會上的新聞人才、優秀業餘作者,會不惜一切代價把這樣的人才農轉非引進企業……為什麼?他們創造價值,為企業創造無形資產。60年前,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為抗戰服務,於是誕生了“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這樣不朽的《遊擊隊之歌》;我們今天為什麼不可以文藝為現實服務,為大眾創業服務呢?

王挺奮請我繼續用我的小故事為他創業服務。那天,我走在大街上,途經超市,一瞬間,五花八門的商業傳單塞了我一手,我和周圍的行人一樣,把這些傳單連掃一眼的興趣都沒有順手就把它扔路邊垃圾桶了。這是多大浪費,即汙染環境又讓商家白費了一番苦心,過後我突然想:我能不能把這些商業傳單為王挺奮的發廊店做成像《讀者》、像《故事會》那樣有閱讀價值的小報?而且這樣傳單式的小報不用辦理任何政府批文,隻要消費者喜聞樂見,對社會不形成危害。況且現如今的傳統媒體正井噴不斷,爆炸性地擴張,每個電視台都從原來有限的幾個頻道擴增到十到二十幾個頻道,每個頻道又爆出不計其數的欄目組、節目組;原來的報刊雜誌現在都迅疾膨脹為幾報幾刊一大網站的報業集團、期刊集團,原來每份報紙4到8個版現在全部擴增30到100多個版麵,原來的一本雜誌現在都變成了上中下旬三本雜誌,除此外還有一大堆子刊、增刊……企業花大價錢做的廣告被公眾關注的機會越來越少……受眾被不斷分割細化,同樣的黃金節目、同樣的黃金欄目,廣告效果被無限稀釋,傳統的王婆賣瓜、自吹自擂式的廣告早已讓大眾望而生厭。

在這個被海量資訊和迅疾傳播“踏平”的世界,如何在無處不在的媒介參與和輿情浪潮中長袖善舞,用最低的投入生產出最大的傳播效益?我的創意是:一篇小故事、一份小報為企業奪天下。

我馬上付諸實施,深入王挺奮的發廊體驗生活,捕捉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小故事、新聞點。幾年前,從鄉下來的純樸女孩田霞,剛剛來到這個城市被五彩繽紛的都市燈火和喧鬧嚇得驚惶失措,像頭受驚的小鹿,在“新潮時尚”的三年間,她從美容助理、美容師、美容顧問一路成長,現在是管理二百多名員工的部門經理。令田霞父母和家鄉人備感驕傲的是,初中都沒讀完的鄉下小姑娘,在“新潮時尚”這個溫馨優雅的大家庭裏不僅僅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美容專家、優秀的職業經理人,還得到了上層社會的認同。誰會想到呢?不要說普通老百姓了,即使是田霞家鄉的父母官縣委書記想單獨見見省長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然而田霞會經常接到女省長、女市長的電話,請她到某一家茶樓某一個咖啡廳麵對麵地聊上一會家常,請教田霞一些美容和護膚方麵的專業知識。

還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2003年,正逢田霞休息,對田霞百般信賴的一位三十多歲的顧客李女士打來電話,說要到田霞的宿舍有話講,一個天大的事一定要征求一下田霞的意見。什麼意見啊?無非就是關於她的眉毛,田霞做眉毛的第一位顧客就是這位李女士,那是田霞平生第一次給客人做如此昂貴的眉毛,用一根很細的針小心翼翼地繡這種眉毛的時候,她的手不停地發抖,短短的半小時度秒如年,等做成時她出了一身汗幾乎虛脫了!王挺奮鼓勵她,“沒關係,你會做的更好!”

田霞住的宿舍很狹窄,李女士一點都不在意,完全把田霞看做可以傾吐衷腸的親姐熱妹,兩個人麵對麵,一個坐小床的這頭一個坐小床的那頭,她要征求田霞的意見是該不該跟老公離婚?律師都已經請好了。田霞那年才18歲,對婚姻上的事情一點都不懂,更談不出什麼大道理。她僅僅出於一份善良純樸的心願勸說了一句:“你們都多去寬容諒解一下對方吧。”就這樣讓夫婦倆合好如初,現在他們可愛的小寶寶都一歲了。李女士經常打電話給田霞,說多虧了你,否則我們早散了,哪還有今天的好日子。

我就把“新潮時尚”這樣生動有趣的小故事一個個見諸我給“新潮時尚”製作的小報上,這樣的小報滿大街派送100萬份,成本僅10萬元,消費者的閱讀率遠比發表在報刊雜誌上的軟文閱讀率高,每年一度的廣州美博會上,王挺奮請大學生派送了10萬份,竟然沒有發現一份被當做垃圾丟掉,火車上、飛機上到處可見旅客在津津有味地閱讀我為“新潮時尚”做的小報,我小報上的精彩故事不斷有各大門戶網站、各大知名報刊轉載,還被廣播電台請著名播音藝術家製作成廣播故事在各地廣播電台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