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炒房掮客”隻是縮短了炒房團買樓的時間,那麼炒房團聯合開發商、二手中介共同推高房價則將房地產熱推向了高潮,而這其中各地屢屢上演的大戲似乎才更驚心動魄。《中國新聞周刊》2009年1月16日刊登了一篇題為《溫州“炒房團”何去何從》的文章,講述了溫州人津津樂道的溫州新城區同人花園的故事,這就是一個在短期內由炒房團、開發商和房地產中介互動,聯手炒作房價的典型案例。
當時,這個樓盤尚未開盤,大量炒房客和房地產中介已經進入,並大量買進該樓盤房源高估待售,對房源形成事實上的壟斷。沒有門路的普通購房者要想拿到房號,根本不可能。當時有人拿到了5套房源,價格在每平方米17萬元左右。此時,溫州炒房團已經不是當初一拍腦門想著炒房去的新手了,他們對當地的房地產市場了如指掌,並與開發商、銀行、房產中介打成一片。有更高明的炒家於這年10月以2萬元的價格買進兩套房子,市場上馬上就有消息放出:“該樓盤房價已達2萬元。”
炒房團手中的房產,瞬息之間每平方米漲了3000元,同一區域的開發商也與炒家緊密配合,隨後推出一批新房,價錢高出同人花園一至兩成。同人花園價格的人為炒作,很快被掩飾成了市場的自發行為,炒家與房產商獲得了共贏,僅此一役,每名炒房客至少進賬百萬元。
因此,我們深入剖析可以發現,溫州炒房團的典型做法是: 乘虛而入,逢低大量吸納房產,然後高位出倉。他們的購房目的很簡單,決不為自住,而是單純地作為投資,通過團體協作的力量,炒高價格進而轉手倒賣。
客觀地說,真實的情形應該是這樣的,溫州人通過辛勤勞動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他們隻是不停地在尋找市場機會,而開發商、地方政府、媒體恰恰共同為溫州炒房團營造了這樣一種環境,並且借助溫州炒房團讓大家產生一種恐慌心理——房子都被溫州人買光了,再不買就沒有了。最終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 溫州炒房團炒高了全國房價。
那麼,從全國角度而言,真的是溫州人炒高了全國的房價嗎?
可以肯定地回答,房價推高的責任怪罪在溫州人身上,是不客觀、不公正的,更是荒謬的。簡單估算一下就知道,近幾年,中國房地產業和建築業每年的投資總額接近10萬億元人民幣,北京、上海兩地均超過千億元,而溫州炒房團所有資金也不過3000億元,即使這些資金一年之內全部投進去,也不可能把整個中國房地產炒起來。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炒房客呢?輿論出現了截然相反的兩方觀點。
正方: 溫州炒房團是房價快速上漲和波動的主要誘因。
由於目前對房地產銷售市場的監管有很多漏洞,變相地給遊資的轉現提供了機會,上海的房價波動證明了這點。炒房團和莊家坐莊的做法是一樣的: 通過炒作一些房地產熱點城市的標誌性產品,以及在房源供給上和開發商達成某種默契,從而影響消費者的價格預期,刺激場外資金跟進,從而迅速拉動房價上漲。
反方: 溫州炒房團的存在是市場合理化的表現。
城市離不開炒房客。一個城市沒有炒房客肯定不健康,但是如果一個城市都在炒房肯定也不健康。因為沒有炒房客說明房地產業本身不存在利潤空間,而其數量過多則會給買房自住的購房者增加一筆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