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到底該怎麼辦37(1 / 2)

第七章保障性住房真的那麼難建嗎? 延伸閱讀完美的解決方案——新加坡

新加坡是亞洲房地產市場發展最健康的國家。它既學習了歐洲公共住房的經驗,又結合自己的國情,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公共住房製度。這是由1個橢圓形的主島和63個小島組成的群島國家,麵積大約700平方公裏,差不多是上海市區麵積的20%,這裏的常住人口約350萬人,密度也和上海差不多。

新加坡的住宅可以分為三個類型: 私人別墅、私人公寓和政府組屋。其中,私人別墅大約隻占住宅總數的5%以下,一套200平方米的別墅大約2000萬元人民幣,購買別墅的一般為私人企業老板、國家高官和海外投資者。私人公寓和我國現在大部分城市的商品房差不多,隻是多一些輔助設施,這些私人公寓一般建造在比較繁榮的地段,一套普通的120平方米左右的私人公寓售價大約500萬元人民幣,因此隻有高級白領、私人老板、高級官員、海外投資者才會購買這些私人公寓。

新加坡80%的居民都住在政府興建的組屋裏,平均每4人一套組屋。如果說在西方社會公共住房主要是為社會弱勢群體建造的話,那麼在新加坡,公共住房則是為全體社會成員興建的。這也是新加坡社會性投資的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其住房政策的指導思想就是“居者有其屋”的傳統儒家思想。

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在新加坡這個市場經濟極為發達的國家,在住房建設與分配上卻不是完全通過市場調節來實現的,而是采取了政府分配與市場出售相結合的形式: 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由政府投資建設並實行有償提供——政府組屋,高收入者的住房由市場提供——私人公寓或私人別墅。

可以說,新加坡的住房體係是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典範。而且,它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建造經濟適用房是穩定經濟發展的一個有效方法。當然,普通民眾購買組屋是受到政府限製的。普通民眾要符合很多條件才可以購買,每人隻能在結婚的時候申請一次,而且不能自由買賣,必須通過國家建屋發展局交易。

新加坡最大的國有開發商就是國家建屋發展局(HDB),該局從建立到現在大約50年了,已經為好幾代新加坡人建造了家園。它所建造的房子被稱做政府組屋,這樣的政府組屋遍及新加坡的每個角落。新加坡現在已建成住宅80萬套左右,政府組屋居民的人均居住麵積也已達到20平方米左右,居住條件和環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顯然,房地產市場也需要一些係列產品,高級別墅、高級公寓、普通公寓、經濟適用房等。

事實上,這樣一個政府建屋提供給居民的計劃的成功,正是得益於新加坡完善健全的中央公積金製度。

追溯新加坡政府組屋計劃,我們必須回到1959年的新加坡。當時這裏非常落後,百姓文化水平較低,房屋簡陋而居住條件極差,失業和住房短缺是新加坡兩個最大的社會矛盾。市區中84%的家庭隻能住在店鋪和棚戶中。

為此,新加坡政府於1960年2月成立了建屋發展局(HDB),以廉租屋的形式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政府組屋。1968年,“新加坡之父”李光耀提出了“居者有其屋”計劃,從出租廉租屋為主的住房製度,向出售廉租屋的住房製度過渡。為了確保計劃的順利進行,李光耀曾這樣激勵國民:“在我們祖先的時代,優秀的人才都去上海了,下南洋的都是‘先天不足’的,所以現在如果我們還不努力,怎樣和中國競爭?”

“居者有其屋”計劃的本質是政府與百姓達成的一個協議: 政府保證為每戶居民興建住房,而百姓承諾為政府努力工作。沒有工作就什麼都沒有,但隻要工作了,國家就會幫助你建造自己的家。比方說,對於一個工作的人,工資中的20%要每月存入公積金基金,同時公司(老板)還要再為這個員工交同樣的數額到公積金基金中去。也就是說,假如你的月工資是1000元,那麼你真正可以拿到手的是800元,同時你存了400元在公積金中(相當於你到手工資的50%)。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了,政府的建屋局完全可以拿這個錢造房子。

政府建立中央公積金局,統一管理上繳的住房公積金,這些公積金絕大部分用於購買政府投資局發行的長期債券。政府投資局再將發行長期債券所得的資金作為國家發展基金貸給建屋發展局(HDB)和其他法定機構,或進行海外投資,建屋發展局則將這部分政府貸款和其他補貼用於為中低收入階層建造廉價的公共住宅,並為他們提供抵押貸款,具體內容如表7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