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國除漢族之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在中華文化史上同樣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的神話分三條途徑得到保存。
下麵,讓我們通過一些主要種類的神話傳說,來感受一下我國古老文化豐富多彩的魅力。
第二,靠口頭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特別多。因為有的少數民族沒有文字,有的民族在1949年以前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初期,去古不遠,他們的神話傳說主要靠記憶講述。除了以散文故事的形式流傳,另外還有大量神話保存在史詩裏,用韻文的形式流傳。因此,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一般不像漢文古籍中那麼零散,而相當完整係統。他們的神係係譜跟曆史現實存在著某種對應關係。又由於他們的古神話傳說仍以活形態在民間流傳,保持了原始的麵貌,較之漢文古籍上的神話更為古樸,包含更多的原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有更可靠的原始文化史價值。比如洪水遺民再生人類的神話傳說是世界性的,眾所周知的是《舊約聖經》的諾亞方舟,其實我國少數民族這一母題的作品非常多,且篇幅長,故事曲折,並與葫蘆崇拜、兄妹婚、人類來源、氏族(原始民族)起源相結合,包涵豐富的曆史內容,各有民族特色。如對人類來源就有不同的解釋,至少有十幾個民族都說人是從葫蘆裏出來的,也有說是人獸交配而來,有說是動物或植物變來的,有說是從石洞中走出來的。我國少數民族口頭流傳的神話,種類繁多,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間生活的風情習俗,方方麵麵,無不曲折地反映在神話傳說裏,說明他們還保持了人類童年的天真,充滿了浪漫的情趣,生活很富於幻想的色彩。
這一神話傳說的結尾,還有另一種異文。傳說盤瓠夫婦的子女們,以植物為原料,製成衣服,染成五色,身後並留有尾形。公主曾帶兒女們回過一次老家,由於彼此語言不通,不習慣平地生活,孩子們都願居高山。高辛王便賜給他們名山廣澤。他們依山、澤定居,繁殖後代,為“蠻夷”,也就是後來的長沙武陵蠻。
盤瓠帶著小公主上了南山,在一石洞中安了家。高辛王因思念女兒,曾派大臣上山看望,總是遇到天氣驟變,雲霧層層,閃電雷鳴,山嶺震動,風雨交加,無法到達小公主的住地。
如彝族,過去是奉以祖先崇拜為主的多神崇拜,該族的巫師叫畢摩,因為他們在保存和傳播宗教及民族文化方麵曾發揮重要作用,因而被神化了。該族的神話傳說中,提到遠古時天地有過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因天上有六個月亮,七個太陽,天官派畢摩下凡,用馬桑枝與鐵莖草掃除了宇宙的孽障。第二次是風暴肆虐,也是畢摩下凡拯救了人間。第三次洪水泛濫,天官派了三個畢摩攜帶經書下凡。他們各騎黃牛一頭,經書便掛在牛角上。經過汪洋大水時,經書被浸濕了。經書放在青樹葉上曬,被沾破了一半,所以彝文經書不全了。另有一說是被老鷹抓破了一半。因此,經書便被視為“天書”。
可見,古神話傳說,若不提少數民族的作品,當然是不全麵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