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象形拳(1 / 2)

象形拳不僅有完整的、符合武術攻防要求的套路,而且在模仿動物和醉漢的醉態方麵,形象生動,惟妙惟肖,巧妙地把這些本來與武術毫無關係的動作與武術結合在一起,充分地表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神奇的想象力。武術仿生不是單純地模仿動物的動作外形,而是通過仿形,進而模仿動物的神態,體會生活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的動物的意境,達到陶冶性情、豐富感情的目的。將防身、健身、養性、怡情融為一體。這是古代武術向娛樂方向發展的一個豐碩成果,也可以說是一種藝術的創造。

北派螳螂拳是明末清初山東即墨人王朗創編的。據說,王朗從小就喜歡練武,曾經在少林寺學習武藝多年。少林寺因反清複明被焚燒後,王朗就離開了少林寺,回到山東老家。善於觀察的王朗,有一天看到一隻螳螂與一隻個頭很大的蟬搏鬥,就饒有興味地在一旁靜靜地觀戰,隻見螳螂打得有章有法,兩柄“大刀”運用自如,剛柔相濟,進退有序。王朗看著看著,心裏突然一動,思忖道:“這螳螂的搏鬥方法不是與武術的格鬥技術很相似嗎?”就逮了許多螳螂回家,細細地觀察,慢慢地琢磨,逐漸總結出了黏、粘、崩、摟、閃、勾、掛、刁、采、封、劈等多種技法。最後,王朗把少林拳法與螳螂的搏鬥術結合在一起,手法上采用螳螂前臂的動作,步法上吸取猴子的移動法,稱為“猿猴步”,前後三年,終於創編出“北派螳螂拳”(圖11)。

螳螂的搏擊方法給古代武術家們很大的啟發,創編出了螳螂拳。螳螂拳有南、北兩種。南派螳螂拳是清朝由廣東的周亞南創編的,拳法在風格上與南拳相近。

醉拳將拳法、摔法和醉態融為一體,在格鬥中有較好的隱蔽性,可以麻痹對手,使之放鬆警惕,然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醉拳的動作難度很大,隻有練到全身上下“無一處懼打,亦無一處不打人”的程度,才能充分體現出醉拳的特點,做到步碎身活,心動形隨,指東打西,避實擊虛。但是,要達到這種程度很不容易,不僅要求有良好的柔韌性和靈活性,而且要有較好的武術功底。一首“醉八仙歌”將這一獨特拳種描繪得活靈活現:“醉者,醉也,號八仙。頭頸兒,曾觸北周巔,兩肩誰敢與周旋。臂膊兒,鐵樣堅;手肘兒,如雷電。拳似抵柱,掌為風煙。膝兒起,將人掀;腳兒勾,將人損。披削爪掌,肩頭當先。身範兒,如狂如顛;步趨兒,東扯西牽,好叫人難留戀。八洞仙跡,打成個錦冠顧天。”(《拳經拳法備要》)

螳螂是一種食肉性的昆蟲,行動緩慢,它的兩隻巨大的前足生有銳利的鋸齒,像兩柄大刀,隨時高舉在胸前,一旦遇到可以捕食的獵物,如蒼蠅、蛾子、蝴蝶、蚱蜢等,就以出人意料的快速而準確的動作,用兩隻有力的前足,閃電般地進行鉗擊。這時,任何靈巧的昆蟲,都隻有束手待斃,絕沒有生還的希望。螳螂很善於隱蔽,而且很有耐心,在接近或等待獵物時很難被發現。

象形拳的動作難度很高,不僅要求良好的身體素質和高超的技術水平,而且要求有豐富的想象力。這樣才能做到不僅外表相似,而且神態相似,這就是象形拳所追求的“象形取意”。中國古代武術中象形拳有很多,仿生類的象形拳還有蛇拳、鷹爪拳、螃蟹拳、狗拳、鴨形拳、獅形拳等等。下麵隻介紹三種。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動物,不論是小小的昆蟲,還是龐然大物的老虎、獅子、大象,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都在頑強地與各種不利條件進行著搏鬥,適應不了環境的被淘汰了,能適應的留了下來。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各種動物都逐漸地掌握了一套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下去的獨特本領。它們要獲得食物,就得會打獵,會進攻。它們要不被別的動物吃掉,就得會躲避,會防守。誰也說不清大千世界中到底有多少種動物。它們有的強壯有力,有的弱小膽虛,有的個頭大,有的個頭小,有的會飛,有的會水。形形色色的動物用來進攻和防守的方式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老虎、獅子、豹子在攻擊時,動作快如閃電,強攻直取,用尖齒利爪,直襲獵物的要害,就像武術動作中的“惡虎掏心”;而蛇在進攻時,卻走著蜿蜒曲折的路線,巧妙地借保護色靜悄悄地接近獵物。在獵物毫無防備的狀態中,在極近的距離內,倏〔shu叔〕然一擊,便結果了獵物的性命。動物在防守時也各有自己的看家本領,如刺蝟、烏龜,在危急時,身一團,頭一縮,一身是刺,遍體是甲,誰也對它們沒有辦法;而鹿、羚羊,則依靠自己敏捷靈活的步法,逃離險地。動物世界中攻防格鬥的千種形式,萬種變化,不斷激發著中國古代武術家們的靈感,為他們創編武術動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模仿動物實際上是中國古代武術,也是中國古代體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幾乎所有的武術門類和流派都或多或少有模仿動物的內容。象形拳不過是更加集中,更加充分地把動物的動作與武術結合在一起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