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猴拳的套路動作包括猴子生活的基本內容,如:白猿出洞、猿猴窺望、白猿蹬枝、白猿蹲坐、白猿摘桃、白猿跳躍、白猿獻果、白猿刁棒、驚猴逃竄、白猿吊藤、白猿躲閃、白猿入洞等。猴拳模仿猴子的外形:聳肩、縮頸、圓背、束身、彎肘、垂腕、屈膝、一副猴頭猴腦,招人撩人的樣子。但是就在這種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抓耳撓腮,沒有片刻安穩的“猴相”中,暗藏著一係列的武術手法,如:抓、格、甩、采、切、刁、拿、扣、頂;腿法,如:纏、蹬、踹、點、彈和相應的身法(圖10)。
模仿醉態的武術不僅有這種單人赤手空拳練習的醉拳,還有瀟灑挺拔的醉劍、氣勢豪放的醉棍、剛勁有力的醉刀、神出鬼沒的醉槍和使用拳術對打的“醉漢戲猴”,人們將這些武術稱為“六醉”。
象形拳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模仿動物與武術技擊相結合的仿生拳術,如猴拳、蛇拳、鷹爪拳、螳螂拳等,另一類是模仿醉漢在步履踉蹌、東倒西歪的醉態中完成各種武術技擊動作的醉拳類,如醉拳、醉劍、醉棍等。
猴是人們所熟悉,所喜愛,也是與人類有親緣關係的動物。它活潑好動,聰明伶俐,動作靈巧多變,爭鬥時的手法迅猛得令人驚奇。人們在很久以前就在模仿猴子了,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導引圖”中就有模仿猴子的健身方法,叫作“沐猴灌”。
但是,關於猴拳的文字記載卻要晚得多,首次出現在明朝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戚繼光在書中記錄的,都是當時一些比較成熟的拳術,由此可知猴拳的出現應該早於戚繼光的時代。明代鄭若曾的《江南經略》中也有“猴拳三十六路”的記載,可見猴拳在明代已成為比較普及的拳種。在著名的少林武術中,也有猴拳。明代王士性在遊嵩山時曾親眼看到少林武僧精彩的猴拳表演,他形容演練的僧人“盤旋踔躍,宛然一猴也”(《嵩遊記》)。
這種螳螂拳在北方流傳很廣。在流傳中,又逐漸演變出其他種種流派,如勁力剛健的七星螳螂(也叫羅漢螳螂),以柔為主的六合螳螂(也叫馬猴螳螂),剛柔兼顧的梅花螳螂(也叫太極螳螂)。後來,又有通臂螳螂、摔手螳螂、光板螳螂、八步螳螂等。螳螂拳的共同特點是,動作嚴謹,敏捷有力,長短並用,有很強的攻擊性。發力時,身體、手臂有晃動、顛動的動作,又快又猛,但有時也用柔勁,剛中有柔,柔中有剛。
醉拳,又叫“醉酒拳”、“醉八仙”,曾借鑒古代的“醉舞”(《今壁事類》卷十二),在明朝末年已流傳很廣了。這種拳術主要是模仿醉漢前俯後仰,東倒西歪,在形醉心明的狀態中,佯作醉態,時而自斟自飲,時而顛撲翻滾,在半傾半斜、似倒非倒中,順勢完成各種武術的技擊動作,如:刁摟點扣、踢彈勾掛、挨傍擠靠、閃展騰挪。人們這樣形容它“頭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楊柳,腳似醉漢”(圖12)。
在《水滸》對宋代梁山好漢的描寫中,我們常可以看到,不少梁山英雄借醉態施展渾身武藝,拳落驚風雨,腿起泣鬼神。如快活林武鬆醉打蔣門神,孔家莊武鬆醉打孔亮,魯智深醉打山門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故事。
猴拳的基本特點是脆快有力,剛柔相間,輕靈敏捷,避重側進,身、手、步同時快速並進,拳法密集。打猴拳一般不主動攻擊,多利用身靈步捷的躲閃,避免與對方正麵交鋒。在躲閃中尋找機會,給對手以突然的連續打擊。
圖11螳螂拳
圖10猴拳
圖12醉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