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古代園林的植物配置(1 / 2)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盆景,特別是以植物為材料的樹樁盆景,是古代園丁充分掌握了植物生長的客觀規律,按照主觀願望,控製生長,進行藝術加工的產物。盆景的出現,使植物露天造景,進入廳堂裝飾成為可能,同時它也是室外綠化進入室內的主要手段,是植物的移動觀賞。具有1000多年的盆景藝術,發展到現代,仍然生機盎然,流派紛呈,並且不斷有新的風格產生,優秀的作品問世。盆景藝術在曆史上就已東傳日本,近代又西傳歐美,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春花秋實,園林的四季景色,多半由植物的代序來完成,所以在布置栽種時,要認真選擇品種,要精心品定位置,還要周詳地考慮到詩情畫意中習慣的配景。如陶潛的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餘年來,園林的籬邊多要點綴菊花。另一些是因為生態的需要,如紫藤要立架,牡丹花盛開時要搭棚遮蔭。“開到荼(上艸下縻)花事了”的荼(上艸下縻)〔túmí途迷〕是晚春初夏的花卉,屬薔薇科,枝幹修長柔弱,須要扶持,有牽到牆上的,有立架的,還有依倚山石的,在春天的繁盛花事將要終了之時,璀璨的荼(上艸下縻)便成了園林中一時的寵兒。

鬆樹的品種很多,常青、耐寒、長壽是鬆的共性,在某種程度上,鬆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園林中的鬆,尤其是古鬆,是其珍品。以鬆為景的很多,光避暑山莊內就有萬壑鬆風、鬆雲峽、鬆林峪、鬆鶴齋等景區。杭州西湖有萬鬆嶺、瘦西湖有萬鬆疊翠,這些都是以鬆為名、以鬆成景的鬆林景致。現存古代園林的古鬆,有的知名度很高,如北海團城上的遮蔭侯,是乾隆皇帝命的名,迄今200多年,它仍然枝繁葉茂,為遊客遮擋烈日。在離它不遠處,還有一株被乾隆封名為白袍將軍的白皮鬆,是金代種植的,有800年的曆史,至今,這位白袍將軍仍站在團城的城堞後麵,是北京城市中心少有的街景。在寺廟園林中,北京戒台寺以鬆樹著稱,有活動鬆、臥龍鬆、自在鬆、九龍鬆等名鬆。在皇家園林中,鬆樹更是突出的樹種。像頤和園、香山靜宜園,都以鬆樹造景。頤和園後山中禦路兩側的鬆樹,都種於200多年前的乾隆年間,沿途偃、仰、俯、直,神態各異,蒼古可愛,是園中賞不厭、看不夠的佳景。在私家園林中鬆樹相對栽種較少,古鬆更是鳳毛麟角。

梅花是園林內又一種受到古代造園家喜愛的植物,但是在北方的園林裏,露地卻看不到它的蹤影,在南方的園林裏,梅和竹一樣是少不了的點綴。在漢代的上林苑中就有紫花梅、同心梅、紫蒂梅等等供觀賞的梅,直至近代的無錫梅園,更是滿山種梅數千株,並以梅名園。

在民族文化的寶庫中,以梅為主題的畫,以梅為主題的詩,比比皆是。要是說鬆竹,習慣用它們比喻人的高風亮節,那麼,梅就經常用來頌揚人的錚錚傲骨。園林植物的觀賞價值,在更高的層次裏,是人化了的,鬆竹梅除去它們挺秀的姿影,芬芳的氣息,還能勾起許多人生哲理的解析,使人在精神上產生共鳴。

園林中常見的春季的花卉是牡丹、芍藥、玉蘭、西府海棠、繡球、迎春、木香、山桃。夏季裏有廣玉蘭、荷花、睡蓮、石榴花、玉簪花、梔子花、茉莉花。秋天裏有菊花、桂花、木芙蓉。冬天裏有臘梅、水仙。中國園林的四季,色彩斑斕,清香馥鬱。“霜葉紅於二月花”,園林秋景的紅葉,給一年一度的秋遊,創造了一個最好的去處,全國園林以紅葉著稱的景點有北京香山、東北的千山、南京的棲霞山、湖南的嶽麓山、蘇州的天平山。它們隨著大雁南飛的翅影,依次呈現出蔚為壯觀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盛景。即使在空間有限的私家園林中,一兩株紅楓,七八株盆菊,也能把這個秋色不失時機地點畫出來。

鬆柏都以古為名貴,竹卻以新竹為佳妙,所有類型的園林都鍾愛竹。揚州個園的園名源於“竹”字的半邊,園中也多植竹。寺廟園林也種竹,多種紫竹。竹子的品種極多,一般園林中的牆根,假山的坡腳多種矮生的箬〔ruò弱〕竹。點景又多以竹梢枝葉探出牆頭,有藏有露。俗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篇題畫短文,摘錄如下:

夏季的荷花是水生植物,但除去皇家園林的池麵寬闊可以栽種,寺廟園林的宗教色彩有情理之需要外,在私家園林中很少將荷花直接栽種在水池之中,而多數是收集珍貴品種用缸養植,甚至經培植而育出微型化的碗蓮以供欣賞。曆史上有過這樣的記載:某園主宴客,客人要通過一座幹涸的水池到達宴廳,待到宴畢辭出,再經過那座水池時,不但滿池漪瀾,而且亭亭玉立的荷花,聚散有致地分布在水麵上,使得賓客們驚歎不已。這個近於魔術的園林故事,要再現並不難,隻須將事先備好的缸養荷花放入池底,然後放水入池,漫過缸口,便取得這個效果。可見園林對植物造景生情的應用,已具有相當高妙的手段。傳說始於唐代女皇武則天的冬季烘熏牡丹的傳統技藝,至今還被用來點綴園林,北京中山公園內唐花塢的建造,便有著這種意思。現在,四時的花卉集於一時開放,早已不限於牡丹了。中國古代園林的植物園藝技術,在利用自然、適應自然的同時,還在不斷改造自然,人化自然。在人化的自然方麵,我們特別要介紹一下屬於園林範疇的盆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