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豐富多彩的園林建築(1 / 3)

古代園林中的名舫很多,凡是水景園中,幾乎必建,像南京煦園中的不係舟,蘇州拙政園內的香洲,上海南翔鎮猗園內的不係舟,都是舫中的佼佼者。但是名聲最大,形體最大的舫,還得數頤和園中昆明湖岸邊的石舫。這隻取名為清晏舫的大石船,長達36米,艙樓仿西方遊艇式樣。船體用白石雕砌,船頭靠岸迎人,船尾雕出船舵。這樣大的不係舟,又麵對浩淼寬廣的水麵,已脫離了因水麵不能行舟,用建舫來彌補的本意。從這種現象看,舫已成為園林中特有的建築形式。

舫,如果說橋、亭、廊是從一般建築發展衍化而來,而園林中的另外一些特有的建築形式,則有著自己的變化過程,最有代表性的要數舫。差不多在現存的著名古典園林中都有舫這一點景。舫就是船,園林中的舫,是一種臨水的建築。一般園林中的水麵都難以停泊船隻,與水相互依存的景物,不外堤、岸、島、橋、水生植物和船,在私家園林中為了彌補不能乘船遊覽的缺憾,便將靠近水邊的建築,模仿船的式樣,造出一個舫。最初它並不像船,隻是平麵作長方形,有那麼一點船的意思。後來由完全不像船發展到似船非船,又由似船非船發展到完全像船。它所處位置也由靠近水邊到突入水中三麵臨水,還有四麵環水全在水中的。根據形狀和位置,全在岸上靠近水邊的,稱為船廳或旱船;半在水中和全在水中的稱做舫或不係舟。

在園林中,亭子的形狀變化多端,平麵呈四方、五方、六方、八方、圓形、梅花形,還有套方、套圓、三角、扇形等等。屋頂以攢尖頂為主,配以別的形式。攢尖頂是指屋麵集合到中間收頂的古建形式,坡度較大,便於排水。但是,特殊功用的亭子又變化式樣,如井亭,是覆蓋水井的,頂部中間露天,很是特別。變化多端的亭子是園林中可以停坐休息、玩味領略周圍景色的建築。從園內的任何角度向它看去,又是能點活、豐富畫麵的建築。

在我國的水網地帶,生產和生活都需要橋作為設施,另一個交通設施便是船。橋既要溝通兩岸,又不能阻攔行船,最理想的橋,便是具有立體交叉功能的高拱橋。這種由磚石發券砌成的橋,有圓形的橋洞,又有弧形的橋麵,構成線條流暢的輪廓,在水上倒影裏,半圓的橋洞,映照出一個完整的圓。拱橋被引進了園林之中,尤、其在大型園林裏,拱橋被反複引用,並出現了多種變化,從單孔橋變為一線排開的多孔橋。有的孔券縱橫組合,平麵分散為多孔。

中國古代園林與中國古代建築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中國古代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個門類。前麵我們說過,園林是在古代建築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才可能出現的。園林的出現,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文化內涵,它是古代建築成就不可割裂的精彩組成部分。它們之間不但是親緣關係,而且是承屬關係。

中國古代獨特的建築體係,決定了中國園林在世界園林中強烈、鮮明、獨特的個性。作為宮殿建築最輝煌的現存代表紫禁城建築群和皇家園林頤和園之間;作為遍布全國以地區風格為特征的現存古代民居與相應的同樣具有區域特征的私家園林之間,它們的建築形式與構造工藝是同一的。園林建築中常見的形式廊亭橋榭,無不是從一般建築中離析出來而加以典型化,在非園林建築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原型。

舫這種點景,一般用磚石在水上砌成船體形狀,前艏〔shǒu首〕後艄特點清楚,有的在後艄還要表現出舵和舵杆,船體上仿艙樓式樣構造,分出前艙、中艙、後艙,有的還要做出艙樓。艙頂大都采用卷篷式,仿照葦席船篷的意思。全建於水上的不係舟,用跳板與岸邊搭靠,往往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在園景中又起到了橋的作用,總之,凡是船所具有的特征,都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來。江蘇吳縣同裏鎮上退思園中的不係舟,取名“鬧紅一舸”,不但突出岸邊,而且取向又和環岸其他建築不一樣,造成橫斜水麵漂泊不定的錯覺,是舫中的傳神之筆。

園林中的廊,是我們至今遊覽那些古代名園時的無聲導遊,它總是領著遊人信步向前。所謂“一步一景,景隨步移”,多半是在廊內的感受。造園匠師們總是用廊這種建築形式,將分散在園內的景點連成一氣,實際廊是一條帶屋頂的路。但是廊,絕不是隻為了解決通道而設,它是為了觀景,它自身也是景。著名的廊不勝枚舉,儀態萬千,形式多樣。有遊廊、回廊、直廊、曲廊、花廊、水廊、長廊、響廊、爬山廊種種名色。在園中,它們穿花過閣,繞水環山,有的貼牆,有的淩水,曲直依地形彎轉,高低隨山勢升降。北京頤和園中的長廊,由273間連續組成,長達728米,是名副其實的長廊,已被認定為世界之最。曆史上雖有更長的廊子的記載,但都已不複存在。頤和園的這條長廊,是園內眾多景物中知名度數一數二的景物,到頤和園不走一走長廊,是不算到過頤和園的。另一條古典園林中著名的廊是一條水廊,在蘇州拙政園內,用山石作柱,空架在水麵上,高低舒展,倒影空靈,被美稱為波形廊。它長達50多米,有水上長廊的雅號。揚州何園的串樓複廊,展開有400多米,作為私家園林,可算是宏篇巨製了。這條樓廊,是連接住宅和花園的立體通道,幾乎繞園一周。樓廊是指上下兩層的廊,垂直重疊。複廊是指內外兩層有中隔的廊,水平並聯,實際一廊有四條分開的通道,互相不幹擾,內外中隔牆體設有漏窗,互相可見,但要走到一起,必須繞相當的距離,有時不走回頭路,還走不到一起,可謂同途異歸,趣味無窮。所以說,廊既有使用功能,又有欣賞遊樂的功能。許多曲折迂回的廊,掩映在花蔭柳綠之中。在廊內漫遊,隨它的轉折轉換著遊人的視角,往往一轉步,就出現一個新的畫麵,這種廊的曲折是經過精心安排的。成功的曲廊、回廊無須在廊內東張西望,隻要信步向前,自能賞心悅目。一般廊基均高出地麵,因此在廊中賞景,十分方便。爬山廊更步步升高,提供了一個在不同高度觀看園景的所在。廊有避雨的功能,但廊也是欣賞雨景最好的去處。廊有避日曝曬的功能,但它卻喜歡月光的投射,夜遊名園,如得明月相照,踏著鋪映在地的竹影、窗花漫步廊中,當是一件難以忘懷的樂事。廊這種建築形式,經過古代園林藝術的加工創造,已不再隻是“廡出一步”、在人屋簷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