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豐富多彩的園林建築(2 / 3)

平橋是相對於拱橋說的,平橋從結構上講叫做梁橋,是在橋柱或橋墩上架設石梁或木梁構成的。園林中的小橋,由於橋下不用過船,橋上也不承重,多用平橋,在造景需要時,也出現很小的拱橋。在架設平橋時,有時抬高中部橋柱,取得近似拱橋的橋麵曲線。拙政園中的小飛虹,就是這樣一座著名的橋。這座橋的橋上建廊,高低隨橋麵起伏,廊頂曲線與橋麵曲線平行,又與兩岸遊廊相接,有非常好的景觀效果。

一園之中,往往不止一亭,有多到幾十座的,形態各異。北京景山將五座亭子對稱排列在山脊的五峰之上,是紫禁城背後的屏障。中峰的萬春亭,黃色琉璃瓦,三層重簷,高達17米,加上景山的高度,總高達60米,是北京城中軸線上的製高點。在亭內可俯視全城景色,特別是一片黃燦燦的紫禁城,就在眼前,宏偉的古都風貌盡收眼底。頤和園內的廓如亭為全國最大的亭子,這是一座八角重簷的龐然大物,由內外三圈40根方圓相間的柱子支撐。可是,亭子並不以大取勝,總以小巧玲瓏、結構精簡為上品。著名的小型亭子很多,如蘇州拙政園內的笠亭,頂圓如鬥笠,雖比真鬥笠要大得多,但感覺是一隻竹笠而已。在私家園林的庭院中,還盛行一種半亭,是貼牆建亭,隻有一半,另一半好像已經擠進牆內,這種設計是受園內空間局限而逼出來的巧思,處理得好的,有不全之全的妙處。還有一柱亭,那隻是一把很大的傘,雖然作為建築的亭來說,不能再減再小,但它卻更能表達亭子遮陽避雨的本意。這可以說是亭子的致精微者。

最典型的園林之中的橋,要數揚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橋。它建於清代,原名蓮花橋,是一座多孔券的屋橋。說它典型,是因為它繁複的結構已遠遠超出交通功能的需要,而具備造景、賞景的功能。僅橋基就由三種不同的券洞縱橫聯絡而成,平麵呈艸形,共有15個券洞,傳說月明之夜,洞洞都有明月的倒影。橋上分布五亭,當中一亭,四角各一亭,並用短廊相勾聯,中亭為重簷攢尖頂形式,較為突出,四角亭如眾星拱月一般。橋基的券洞,橋上的亭廊,渾然一體,此橋已成為瘦西湖上最好的點景。在橋上四座角亭中坐憩、徘徊,四麵湖上秀色美景均收眼底,與橋上過往遊人、行人互不相擾。

在梁橋中,最為突出的是太原聖母殿前的魚沼飛梁橋。這座橋,原建於宋代,已有近千年的曆史,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橋身作十字形,四個橋頭落在一座方形水池的四岸,十字中心較四邊要高,通向聖母殿方向的橋麵較寬,兩側橋麵略窄,形似張開雙翼的大鳥。古代稱圓形為池,方形為沼,因此,就有了魚沼飛梁這個橋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同樣結構的橋。

廊,由古代房屋的簷下部分——廡發展而成。古代造園家解釋園林中廊的發生時說它是“廡出一步”,即是說它是滿足遮擋風雨日曬的功能需要變化出來的,這種廡出一步的廊,就是我們在一般民居中也能見到的簷廊。園林中的廊,早已從簷下解放出來,經千變萬化,有的已從主體建築的附屬地位,躍為聲名赫然的主景,聞名遐邇。

水榭,一種建於水邊,在水中立柱支撐架空於水麵之上的淩水亭閣。在江南水鄉的民居中,不難找到它的原型,即水柱房。這種水柱房比舫更嫋娜多姿,水景園中也是少不得的點綴。揚州的水閣涼廳和鳧莊西岸的水榭,都是水榭中的佳作。水榭和舫都反映了我國古代園林對水的鍾愛,對水的親近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