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園林中的橋,要數杭州西湖上的蘇堤六橋和後來仿建於北京昆明湖上的西堤六橋。這12座橋都有著優美動聽的橋名。蘇堤六橋的橋名是: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西堤六橋的橋名是:界湖、豳〔bīn賓〕風、玉帶、鏡、練、柳。這些橋名,有的是對橋身形狀的描繪,如玉帶、跨虹,更多的是對橋的周圍環境的表達。聽到這些名字,就撩人向往,這兩處由滿植楊柳桃樹的水中長堤串聯起來的橋組,南北相映,都堪稱湖景中的點睛之筆。
橋,中國古代園林內,見不到水的園子是很少的。因水而設橋,便成為園中不可缺少的點景,即使沒有水,也建有旱橋,巧妙地把水點出來。生活中的橋,以最短距離接通兩岸為原則,橋身也多取直。園林中的橋,多隱藏,兩岸園路多迂回,橋身多曲折。雖然我國古代的匠師所遺留到現在的交通用橋,造型優美,雕鑿精工,但園林中的橋卻更加典型,集中了這些橋建築文化的傳統精華。園林中的橋和著它們的倒影,構成一幅幅詩情濃鬱的畫麵,在大大小小的園林湖池上承接遊蹤,使詩人佇立,畫家停步。園林中橋的創造,同樣會反作用於生活中的橋,難怪我國古代用於交通的橋是那樣多姿多彩,被喻為人間彩虹。著名的古橋蘆溝橋,雖不是園林中的橋,卻是燕京八景中蘆溝曉月的主景。
亭是園林中一個幾乎少不了的建築形式。亭原是從停止轉化而來的,指行人停留住宿的處所。秦漢製度,十裏一亭,十亭一鄉。所以古代送別,往往送到十裏長亭。園林中的亭,專指有屋頂而四周沒有牆體封護的點景建築。北京頤和園萬壽山西部的寶雲閣原是一座銅鑄的殿,由於四圍窗格曾長期流失國外,四麵通透,習慣就稱它為銅亭子。以亭而得名的古代園林像蘇州的滄浪亭,是宋代園林的遺存;北京的陶然亭,是清代康熙年間所造。但陶然亭的建築形式,又不完全像習慣所指的亭子的形式。
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亭子,並因這些亭子而形成景區,如紹興的蘭亭,安徽滁州的醉翁亭、豐樂亭,湖南嶽麓山的愛晚亭,北京北海的五龍亭,西安興慶宮的沉香亭等等。北京陶然亭內正興建名亭景區,計劃要仿建全國100座著名的亭子,集名亭於一園,堪稱亭子博物館,充分反映全國亭子建築的精華。
園林拱橋中,單孔的如杭州西湖白堤上的斷橋,不大的券洞承托著舒緩平坦的橋麵,唐代詩人就有題詠它的名句。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是乾隆皇帝的禦座船通過的地方,所以拱券特別高,橋孔淨高可達十米。橋麵的曲線被處理成頂部向外弓與兩爬坡向內弓的弧線相切合,使玉帶橋在靜中蘊有流動的韻律,不同凡響。由於橋體由白石雕砌,遠遠望去,像一條玉帶,天然入畫。單孔拱橋中,還有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橋和虹橋,都是千百年來詩人題詠不綴的園林名橋。多孔拱橋中,孔券最多、最著名的應數頤和園中的十七孔橋。十七孔橋連接著昆明湖東堤和南湖島,長達150米,可說是園林中最大的橋。它由十七個孔券組成,中間一孔最為高大,兩側孔券遞減縮小,恰似長虹臥波。十七孔橋外形與蘆溝橋相似,橋欄望柱上又雕有544個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石獅,比蘆溝橋的獅子還多,一般都說它是仿蘆溝橋建造的。蘆溝橋已有800多年的曆史,仿建在皇家園林之中的十七孔橋,在雄偉中透著玲瓏娟秀的靈氣,算得上是園林橋景的上乘之作。
園林中的橋,長的有150米,短的還不足一米,在頤和園內就有一座小橋,稱為半步橋。園林中的橋,千姿百態,精雕細刻,宛轉曲折,趣味盎然,尤其在自然環境的變化之中,更是風姿綽約,氣象萬千。最近複建的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橋景區,由於詩人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名句,享譽1000多年。小橋流水,更是作為江南景色的概括。像杭州西湖上的“斷橋殘雪”,揚州瘦西湖的“四橋煙雨”,都是以橋和自然景色相襯托的著名景區。
除了拱橋以外,平橋在小型的園林中運用較多,並以橋麵曲折取勝。上海豫園和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九曲橋,都是平橋中突出的代表。平橋的橋麵,都貼近水麵,在橋上行走,有像在水麵行走的樂趣,同時也便於俯首觀魚。北海濠濮澗中的曲橋和頤和園諧趣園中的知魚橋都是以觀魚為遊覽主題的,不是一走而過的行橋。這兩橋一直一曲,都平鋪水麵,而且石雕橋欄低平如坐凳,可供逗留賞魚。它們都是仿造無錫寄暢園中知魚檻前的七星橋建造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