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疊山——中國古代園林的獨特創造(1 / 3)

和水景園中的水一樣,假山是對山林環境追求的體現。是祖國山河在庭院中、園林中的模寫,是對自然山川深入觀察並加以傳神刻畫、仿造的藝術品。它的出現,使中國園林從概念到形象都區別於任何外國園林體係。曆史證明,它對國外的園林產生過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仍在擴展之中。

假山,可以分為土山、石山、土石結合山三種基本類型,以土山的出現最早。

明代官僚米萬鍾,為在北京的海澱建勺園,收集奇石,他曾在房山看中一塊有極好觀賞外形的色青而潤的大石頭,鑿下以後,運到良鄉就運不起了,無奈棄置路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令將這塊石頭運到清漪園樂壽堂院內作為點景屏嶂,取名為“青芝岫”。因為有米萬鍾中途停運的事,所以民間又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敗家石。這塊石頭長七米,高五米,厚三米,是置石中最大的一塊。

假山藝術,是中國古代園林的重要特征,也是園林建築的特有形式。從古代現存的實物中,從現代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它那特有的風采和很少受到外來影響的獨到的藝術個性。

個園的春山是由園門以外兩側山石圍起的竹圃開始的,數十竿竹子裏,間或栽立著幾峰石筍,疏落有致,不叢雜,不渲染,並以山石向園門內的道路延伸,似乎這春的勃勃生機要向園中送去。順園路左拐,一座湖石假山展現眼前,它在一池清漪中浮起。一座彎轉平橋由岸邊伸向水中,再折入水中的岩洞裏,隻此一橋,占盡了湖石池山的風采,出人意外,不必踏上橋板,已勾起了對岩洞中景色的懸念,已領略了夏季水洞中的清涼,加以山頂濃鬱的常綠植物的配置,它確是夏季的山。循夏山到達山頂,可進入園中主樓的上層,秋山就展現在樓欄之外。沿樓廊走到盡頭,便可進入秋山峰顛。這是一座黃石假山,石色近土紅色,隻此一色,便生秋意。這座山的好處,還在於它與主峰以外的配峰的呼應,在於它山勢脈絡的連貫。如果說,那座夏山是以池中的水找平了山腳,這秋山卻是以地找齊了山腳,仿佛一幅畫的底邊,一刀切似的平整。真山當然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它好就好在不撇開假字,偏在假處出奇製勝。要說個園中的秋山是疊出來的,不如說它是擺出來的,擺得那樣得體,那樣平穩,那樣舒服,那樣既符合自然界的規律又可人心意。在那山中的一方隙地,隻幾塊石頭,就夠人流連一番,回首望去,山頂住秋閣的一角飛簷、山腰隻一步即可跨過的玉石天橋,才使遊人記起身在假山之中。出了秋山,折往南邊一座廳堂的前臉,便是冬山的所在。它藏在這全園唯一的半封閉的小天地裏。這冬山隻一個藏字便點了題,從顏色上看,它純由白色的宣石疊成,儼然一座雪山。這座雪山背靠園牆,隔牆便是園門外的春山,牆上整齊地排列著圓形的漏洞,可窺視內外景色,也是冬山與春山之間的溝通,有人將它解釋成冬春之間的周而複始,果真如此,在這個有限空間裏所顯示的四季景色,則是無盡的了。

這裏,我們還要重點描述最有特色的一處假山,那便是揚州個園內的四季假山。這一處假山反映了我國古代園林再現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宗旨。一般說,假山模仿真山也應有四時的景色差異。個園山石匠師的匠意,卻在於在同一時間裏、同一季候裏用假山表現出四季。把一個時間的概念借用空間表達出來,這正是我國傳統藝術中常用的一種寫意手法。個園的春、夏、秋、冬假山,不僅妙在它的組合,四座假山堆疊的藝術性,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其中被視為秋季的黃石山和夏季的湖石山,孤立起來看,都可以說是同類假山中的精品。黃石山還可以進一步說成是同類假山中的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