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土成一定高度的山,須占很大的地盤,在麵積有限的園林中難以做到,於是在土石山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疊石假山。這種以石疊砌的假山,可以得到高聳的效果,也可酷肖峰石嶙峋的自然界山景。現存古代以各種石材建造的假山,千姿百態,搜盡了自然造化的奇峰怪壑,加以縮小再現。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古代假山藝術達到了令人驚歎的水平。以假山著稱的名園很多,北京北海內的靜心齋,蘇州的環秀山莊,揚州的個園,上海的豫園和蘇州的獅子林,都是以假山而著稱於世的名園。其中,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獨樹一幟,把假山藝術推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極致。這些名園中的假山都以疊石假山為主。
最後,附帶說一下假山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置石。它是以單塊的石頭,陳設在園林的庭院之中,故習慣稱之為置石。這種置石多采用太湖石或者與太湖石的“瘦、透、漏、皺”特征相似的石頭。什麼叫“瘦、透、漏、皺”呢?原來,太湖石在水中長期形成千奇百怪的形態,有許多孔竅和空洞,這漏字就是指石頭上自然的空洞;透字呢,指空洞和空洞之間有相通連的孔道;瘦是石頭的大外形不臃腫;皺是說石頭表麵有豐富的天然紋理。著名的太湖石大都稱為峰,如縐雲峰、端雲峰、冠雲峰等等。它們都是能說出來曆和故事的名石。揚州原有一座九峰園,就因園內有九峰太湖石而得名。乾隆皇帝看中了其中的兩峰,被運到了北京,兩峰中的一峰被置於清漪園內的石丈亭院子裏。把石頭稱為丈人,也是有來曆的,宋代畫家和書法家米芾〔fú扶〕,在官任上看到衙門後院的石頭,極為喜愛,特別穿上官服下拜口呼石丈,這便是石丈的來曆。民間繪畫中,米顛拜石是著名的題材,可見古代對石頭的偏愛。園林中供觀賞的這些奇峰怪石,其開采、運輸,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宋代在開封建艮嶽時,從南方起運太湖石,先要用泥土將石上的孔竅填實,然後再包裝上路,運到目的地,再將石頭浸入河中,剔刷泥土,這中間不知要耗費多少人工。
最典型、最獨特的中國古代園林的造景手法,要數假山。
在古代造園手法中,就有挖湖堆山的巧妙運用,這種始於秦漢的工程技術,是在平地造園過程中出現的,和園林的起源一樣,帝王園林最早采用。平地起土,堆積成山丘,也形成了池沼,一舉兩得。頤和園後溪河,將改造開挖時的泥土,堆積在北岸,形成山丘,屏擋園外街市的喧囂。經過現在計算,這一帶山土的體量與河床的容積,幾乎相等,證明是挖湖堆山。土山經風雨衝刷,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山腳用石塊壘砌防護,這便是土石假山的雛形。
石山又分成兩大類,一類叫湖石山,一類叫黃石山。湖石是指太湖石,這是一種灰白透青的石頭,石形千奇百怪,上麵有許多透空與不透空的孔竅。被稱為湖石的,也不完全出在太湖,北方就有北太湖石和土太湖石,顏色也不一定是青白色。但是被喚做湖石的一般外形多為曲線組成,總的感覺是圓的。另一類黃石山的石材,外形多為直線構成,顏色呈黃石或棕紅色,總體感覺呈方形。獅子林是湖石山一類,由於湖石的形狀,經過拚砌很像一群獅子,便有了這一名稱,並成為假山中的一個流派。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和頤和園內,都有獅子林的摹本。獅子林像獅群,隻是神似而已,並不是用湖石塑造獅子,更沒有眼鼻口耳的具體刻畫。清代有一個董道士曾在揚州堆疊過一座名為九獅圖的假山,在一般情況下看,並顯不出特別的好處來,但大雪以後,卻真的能數出九頭活靈活現的雪獅子來。這座假山今天已經不存在了,但從這段傳聞中,我們可以想見其中的奧妙,這種借自然界的變化,所得到的藝術效果,正是假山藝術出神入化的創造技法。同樣的巧思表現在現存的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藏書樓前的假山裏。這是一座以湖石為主的假山,山前是一座水池,全山倒影池中,在麗日當空的白晝,池中總可以看到一鉤新月的倒影,幻現在假山的倒影之中,這個人造的不升不落的月亮,原來是堆山時精心設計的。那隻新月的倒影,是預留的石縫中所露出天空的倒影,古人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色描寫,有此一景,就使文津閣前的假山,生意盎然,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絕大多數假山,都是本著整體看主峰突起,四麵呼應,層次分明;走近看脈絡清楚,洞口半隱,蹬道迂回;走進山洞,有的在平麵展開,彎轉曲折,有的洞內有台階可以上下,洞內有各種處理的明窗、洞隙、孔眼引進日光,明暗有致,既感到身在洞中,又不致摸黑前進。有的洞內,還藏有石屋,設有石凳桌椅,可以休息。洞內的山道往往在山頂與山外的登山石級相會合,構成循環往複的通路,達到洞內、洞外、山頂、山腳都可遊賞的目的。而且,甚至在中途故意做成一些不通的岐路,錯走了要折回原地重找出路,給遊人平添了許多迷途知返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