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長期以來,甚至一直到現在,還以雅俗兩字來評定文學藝術作品的層次。雅俗是專家和一般欣賞者均共用的一把度量藝術的尺子。因此,“雅俗共賞”的作品就被認為是大家都接受得了的作品。尺子是尺子,其實每一個衡量作品的人,手中的尺子也是不一樣的,量法也是不一樣的,隻有那些被認同的藝術創作的最後效果,方經受得住用各種標準去衡量。比如,在園林創作中,山水的比例如何,景物的藏與露是否得宜,花木選植與配置是否合適,山石堆疊的皴法是否入品,人們在看法上大致都有一種共識。和其他傳統藝術一樣,園林藝術中也形成了許多程式化的表現技法與製作技巧。這些,我們在前麵的章節都分別做了介紹。
就藝術創作過程中的虛實處理而言,首先是“虛實相生”,像其他事物一樣,虛實關係是對立統一的依存關係。古代園林中的山水,是園中最突出的一對虛實關係,是決定全園結構布局的框架,作為“實”的山和看作“虛”的水,互生,互補,交融,掩映,為植物的配置、點景與主景安排和建築的布局創造了一個適宜的空間。同時,植物的配置和建築布局,也強化或者弱化這對虛實關係,從而達到全園總體上的和諧一致。中國古代園林的共性或個性的形成,山水的虛實處理起著主導作用,盡管有“山高水長”、“山緩水闊”、“山幽水活”之分,有以山為主、以水為主、真山真水、假山假水之別,莫不如此。
以雅俗的審美觀來看,並不是具備了這種虛實關係就能分辨出優劣來,關鍵還在於虛實這對矛盾的統一體的具體處理。一般地說,太“實”易俗。中國園林中的“小中見大”是一種量的概念,同時也是一種意念,純粹的量化隻是直觀的、形象的、感性的,而“小中見大”已經含有意念的、抽象的和理性的成分。園林本來就是為精神享受而造設的,可是園林的組成卻是物質的。那麼,比“小中見大”更加理性的概括,是虛實關係中的“以虛代實”,也就是中國繪畫中津津樂道的“計白當黑”。雖然這種提法中含有多和少、減與繁的成分,但從藝術創作角度來看,以虛代實,並不隻是以“少”、“減”為追求目的,更主要的是讓出更多的空間,更大的餘地,更廣闊的境界,給欣賞者、遊覽者去玩味,去體會,去猜想,隻有這樣,欣賞者和遊覽者才能參與到這座園子的立意當中去。不同的欣賞者和遊覽者,得到的並非都是一樣的感受,得出的也並非都是一致的結論。
說園林,說得太深奧,它會玄而又玄,說得太淺顯,就泄露了“園機”。中國古代園林肇始於皇家園林,私家園林最早是模仿皇家園林的,由於私家園林的深化發展,晚期的皇家園林又模擬私家園林或者是寺廟園林,將中國古代園林的立意,更多地向人間化轉移,人間享樂的因素增多了。這一點被西方人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能夠明顯地體現出來。因此,近世研究中國古代園林的學者們,反把私家園林的許多特點奉為中國古代園林的範本去衡量、評價中國的古代園林藝術的優劣。比如:曲折、含蓄、蘊藉、清幽、典雅、脫俗、玲瓏等成為園林藝術的褒義用語,相反,皇家園林的宏麗、輝煌、金碧卻不被推崇了。和繪畫中的山水畫一樣,宋元以後,金碧輝映的界畫總是屈居在以水墨淡雅的南宗山水畫之後,被視為俗品,既得不到推崇,也就得不到發展,進入僵化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這種金碧輝映的界畫,最早就是專門表現皇家的宮苑而產生的。現存皇家園林的美學價值,是現代人的評價。由於它的宏大規模,由於它豐富的建築形象,由於它濃重輝煌的色彩,特別是它包容了私家園林和山水寺廟園林的精華,因而對建設現代化的公園,還是有直接借鑒作用的。
古代園林的建造目的,是為當時的園主服務的,皇家園林是為皇帝或皇室的其他成員服務的,私家園林是為士大夫和文人雅士服務的,寺廟園林是為寺廟主人服務的,階層不一樣,信仰有所區分,文化旨趣也不盡相同,離開這些曆史背景,隻用一種標準去衡量,去評價,可能將一個複雜多元的古代園林藝術簡單化。完全用現代人的眼光,或者用另一國度和民族的審美觀去衡量,其結論也會有所不同。弄清古人的立意,關係到現存古代園林的保護利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