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中國古代園林的評價、分析歸納起來,不出空間和時間兩方麵的概念。中國古代哲人老子在《老子》這部著作中有一章專門論述“有”和“無”的關係,雖然他的基本觀點值得推敲,但所舉用的例子恰能幫助我們去認識古代人對園林空間的功能的理解。
前麵我們還提到過明朝末年皇親李偉的清華園和官僚文人米萬鍾的勺園,當時就有人評價“李園壯麗,米園曲折;李園不酸,米園不俗”。這個評價,實際已經將兩個園子做了雅與俗的比較,“酸”是寒酸的意思,由於李偉是皇太後的生父,封為武清侯,有錢有勢,清華園風格壯麗,與米萬鍾的勺園相比自然是富麗堂皇了。而勺園的主人米萬鍾,既是官僚,更是廁身文苑、能書擅畫的名士,他愛石成癖,自號友石,勺園雖屬水景園,卻以石取勝,別有一派詩情畫意。可惜,我們今天已經看不到這兩座園子的麵貌,隻有其殘跡在北京大學西校門內外依稀可辨,但“壯麗”與“曲折”、“不酸”與“不俗”這當時人的評說,卻流傳下來,並且能夠用來概括中國古代園林的兩種不同的風格,兩種相異的品位。“曲折”與“不俗”應該是當時所推崇的園林的標準。這個標準同樣出於當時文人雅士的對一切文化創作的審美觀。
老子認為,車轂、陶器、房屋隻因中空才分別具有行車、貯物、居住的功能。可見,空間的至關重要。像園林這樣以遊覽為目的,其遊覽的活動空間似乎比起其他的任何空間內容,要複雜豐富得多。在現代的建築學研究中,中國古代園林的空間實例經常被引用來證明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同時也大量地被運用到現代化的建築設計當中去。現代對空間的表述,有“三維空間”、“四維空間”、“多維空間”,甚至又出現“無限維空間”的概念。這些概念從中國古代園林攝取實例,是極容易的。但是中國古代園林的空間意識卻並非這些概念所能夠概括得了的。中國古代的空間意識的表述,特別是對文學藝術所創造的空間,一般用“意境”或“境界”這兩個詞,和現代通用的“空間”二字是有很大差別的。“意境”、“境界”不但有點、線、麵、體所構成的幾何空間,而且有性格,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糅合體,是視聽觸各種感覺之外,通過意識的聯想、深化、升華而展拓、飛躍,由形象的景觀演繹到抽象的化境之中。因之,中國古代園林中的空間,同是一個“幽”字,可以區分出“幽深”、“幽清”、“幽冷”、“幽邃”、“幽雅”等種種的微差境界,像詩詞歌賦不同的文體,或是同一文體中的不同名篇,所呈現的個性的差異一樣。如果說文學作品中存在著“風格是人”的論斷,中國古代園林的風格也是人格的反射,它既體現反映了造園者,又反映了園主人的人格,更多的是園主人的成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一點,隻要我們舉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的不同特點,和私家園林中提到過的武清侯李偉的清華園和米萬鍾的勺園的各自個性就很清楚了。
古代園林的時間概念,從另一種角度講就是一個“古”字。這可以從“名園易得,古樹難求”說開去。這是古代人在當時造園的一種立論。《園冶》上說“多年樹木,礙築簷垣;讓一步可以立根,斫數椏不妨封頂。斯謂雕棟飛楹構易,蔭槐挺玉成難。”寧可改變建築物的設計,也要保留植根於園基上的古樹。這已成為古人造園時所遵循的一條原則。現存古園中這樣的實例比比皆是。古樹是園子的價值所在。究其根本,古樹是時間累積的成果,是曆史的活的見證。在古人營造出來的空間裏,鑲嵌著一株遺留下來而又能繼續生長的古樹確能觸發遐想。一株古樹,絕不止是一個單一的景觀而已。古人造的園當時是新園,保存到現在成了古園,千年有千年的變化,百年有百年的變化。今天我們去介紹它,既要講它的藝術特點,還要講它的曆史沿革。因此,時間概念從這一角度也是非常突出的,有的古代園林曆史價值要超越它的藝術價值。更有甚者,它的園林空間已不複存在,而它的遺址卻為人們所憑吊。那是曆史故事、曆史事件、曆史傳說所賦予的魅力。長期以來,有一句諺語,叫做“看景不如聽景”,就是概括了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