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投資靠什麼取勝(2 / 3)

我希望以自己的投資實踐去豐富價值投資的內涵,對於會不會被貼上價值投資者的標簽,我毫無興趣。——王亞偉

是否屬於價值投資,取決於如何投資、在什麼價位投資,與誰在投資、投資什麼無關,貼標簽是沒有用的。巴菲特經過研究,在八元買了比亞迪,這算是投資。如果隻是聽說巴菲特買了比亞迪也跟著買,即使有機會在八元以下買入,也隻能算是投機。因為這種行為是跟風,沒有經過仔細研究。如果經過仔細研究,發現一隻ST股的未來預期價值遠高於當前價格,在低位買入的行為也是價值投資。

2.做好投資的“農民”

2008年大熊市中期,業內出現一種觀點:每次市場發生轉折期間,基金從來不能起到領導作用,隻是趨勢的追隨者,助漲助跌而已。當時,業內一位知名投資人士、以價值投資聞名的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很無奈地表示:“目前,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做基金經理,可能一半都沒有經曆過熊市的考驗,整個隊伍良莠不齊。這使得在國內研究基本麵、做價值投資非常之難。”

再對比2007年牛市時的狀況,那時基金經理四處作秀,浮躁心態嚴重,內部管理粗放。按理來說,基金從業人員不應當隨便發表對市場走勢、個股價格的看法。不過,為了爭得“明星基金經理”的桂冠,很多基金經理不是把精力放在深研股票上,而是頻頻拋頭露麵於電視、電台、報紙以及網絡等各種媒體之上,大肆吹捧自己的投資理念和遠見卓識,唯恐“天下有人不識君”。“時勢造英雄”,2006年、2007年市場造就了一大批“英雄”,投資做了半年不到就非常牛,而且還有公司把他們當台柱子一樣挖過去,整個業內的投資心態都非常浮躁。

在整個過程當中,王亞偉保持了出奇的淡定,自始至終埋頭做事。在很多業內人士的眼裏,王亞偉最終獲得成功的一大原因來自於良好的心態。

中國股市是一個半強有效的市場(也就是說股價會及時地反映企業的基本麵信息、產品銷量、財務報表、治理結構、資本運作等,但僅僅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已經不可能帶來較好的收益,因為這些信息已經包含在股價之中了),是充滿噪音的世界。投資人要想去偽存真,吸取精華並做出超過他人的判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頭頂“最牛基金經理”的光環,每年年末參與公募基金排名戰,成為市場緊密跟蹤的焦點……以至於王亞偉自己也坦言,他承擔了一些額外的“社會功能和娛樂化功能”,王亞偉注定要比絕大多數的同行承載更多壓力。

說話不急不慢的王亞偉,留給市場的總是一副正在思考的神態。華夏基金內部人士是這樣描述王亞偉的:“他就是這樣,不喜歡言語,給我們講課的時候也是這樣。不過,大家覺得他挺好的,他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在一次華夏基金的內部交流會上,王亞偉坦言自己看錯了市場。

很多見過王亞偉的同行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低調、淡定。“他真的很低調、很淡定”,將他放在眾人中,如果沒有最牛基金經理的榮耀,他屬於“很難被人在第一時間發現的那種”。

範仲淹的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話詮釋這樣一個道理: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能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投資比拚的不僅是資金、技術、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比拚誰的心態更穩定、更健康。基金經理掌握龐大資產,諸事經緯萬端,惟有把心放慢,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保持一份平常心,方能張弛有度,笑傲資本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