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貴族精神,中國人已經很陌生了。雖然現在許多別墅小區,都起名“貴族苑”“貴族莊園”“傲城尊邸”之類;雖然今天的中國人開始崇尚所謂“貴族”生活,但是很不幸,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貴族生活,就是住別墅、開賓利車、打高爾夫,就是揮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其實,這不叫貴族精神,這叫“暴發戶精神”。
什麼叫貴族精神呢?讓我們先從宋襄公的故事講起。
讀過“毛選”的人都知道宋襄公的泓水之戰。通過那一戰,宋襄公被標上了“蠢豬式的仁義”的標簽,成了後世中國人嘲笑的對象。
《韓非子》中是這樣記載這個故事的。說是宋國與楚國打仗,宋國軍隊列好了陣,楚國軍隊渡過泓水來交戰。宋國的軍官對宋襄公說:“楚軍比我軍人數多,我們應該趁他們正在渡河馬上發起進攻,那樣楚軍必敗。”
宋襄公卻回答說:“不行,那不符合戰爭規則。君子說:‘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不能擒獲須發已經斑白的敵人;敵人處於險地,不能乘人之危;敵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敵軍沒有做好準備,不能突施偷襲。’現在楚軍正在渡河,我軍就發起進攻,不合仁義。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列好陣,我們再進攻。”(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結果是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後雙方才開戰。宋軍因寡不敵眾,落得大敗,宋襄公也受了傷,第二年悲慘地死去。毛主席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語錄,叫做:“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由於這一最高指示,這個寓言被選進了中學課本,宋襄公成為全體中國人都知道的著名曆史人物。
用今人的眼光來看,這位宋襄公確實愚蠢呆板得可以。但是如果我們對宋襄公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就會知道他的選擇,正是對“貴族精神”的詮釋。
中國貴族文化的首要標誌是“禮”。春秋時代的上層社會中,“禮”如同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就如同今天“錢”的無所不在一樣。甚至在戰場上,人們也需要遵守“戰爭禮”。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中說“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也就是仍不離開‘禮’的約束”。
春秋時以車戰為主,因此必須選擇好一處平坦開闊的地點,雙方約好時間,大致同時抵達,等列好隊伍之後,鳴起戰鼓,驅車衝向對方。這就是所謂的“結日定地,各居一麵,鳴鼓而戰,不相詐”。
這種戰爭,更像體育比賽,要遵守一定的次序。《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記載的宋國公子城與華豹之戰十分典型。雙方戰車在赭丘相遇,華豹張弓搭箭,向公子城射來,結果卻偏離目標。華豹動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見,對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為鄙!”意思是戰爭的規則是雙方一人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現在應該我射你一箭了。你不守規則,豈不太卑鄙了!華豹聞言,就放下弓,老老實實地等公子城搭弓。結果是公子城一箭射死了華豹。史書並沒有嘲笑華豹愚蠢,相反卻肯定他以生命維護了武士的尊嚴。
在今人看來,這些老祖宗在戰場上的表現似乎太迂闊了,其實不然。因為春秋以前的作戰方式和戰爭理念都與後世有很大的不同。
春秋時期的軍隊都是以貴族為主體,戰士人數不多,幾百輛戰國而已,每次戰爭一般不超過一天。因此那個時候的戰爭更像是一次大規模的紳士間的決鬥。貴族們在戰爭中比的是勇氣和實力,偷襲、欺詐、乘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正如徐傑令所說:“春秋戰爭禮最大的特點,在於講究承諾,遵守信義,不以陰謀狡詐取勝。”宋襄公所說的“不重傷(不讓人二次受傷,就是不攻擊傷員),不禽二毛(不俘虜老年人),不鼓不成列(對方沒有排好隊列時,本方不能進攻)”,和《淮南子》所說“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正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戰爭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