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時,你還迷戀楊堅,還以為他是高高在上,為所以為的皇帝嗎?
應該不會,說到底,他是一個二十多年無法隨心所欲的皇帝,活的比多數皇帝憋屈!
詩人說,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麵對麵站著,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楊堅說,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身為皇帝,卻守著成群的美女,隻能看,不能摸!
哎,欲把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勞模楊堅
火焰般的欲望因為公元556年的誓言被扼殺殆盡,一向仰視獨孤皇後的楊堅也不再堅持,索性收拾起殘存的欲望,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無限的治理國家大事中去,這一投入,便投入出一個千古勞模。
日後,在貞觀年間,千古一帝李世民問大臣房玄齡,隋文帝楊堅到底是怎樣一個皇帝?
房玄齡是這樣回答的:
隋文帝楊堅的資質並不算好,但是卻是一個勤奮上進的皇帝,甚至說是一個工作狂,治理國家大事經常錯過吃飯,午飯不能正常吃,晚飯也不能正常吃,甚至給他站崗的侍衛連帶著都不能正常吃飯,通常都是在崗位上站著把飯吃完,然後接著站崗。
李世民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看來真是一個勤奮有為的皇帝。
其實李世民不知道,那些站著把飯吃完然後接著站崗的侍衛中,就有他的父親李淵,隻是這段經曆可能過於艱苦,李淵一直沒有跟他說。
如同那句廣告詞:胃痛?光榮!忙工作累的!
廣告歸廣告,楊堅確實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勞模,他對於中國曆史的功績很多被掩蓋了,而原本,他應該更具光芒。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不妨看看勞模楊堅在開皇年間的作為:
一、確立三省六部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三省六部製是從唐代開始,由李淵或者李世民開創,其實不然,唐朝的諸多製度其實都延續隋朝,而隋朝的製度,基本都是由楊堅確定。
三省六部製,從隋朝開始確立,曆朝曆代傳承沿襲,其主要內容是:
中央設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以尚書令、納言、內史令為長官,行使宰相職能,輔助皇帝處理全國事務。內史省和門下省是機要之司,內史省負責起草並宣行皇帝的製詔;門下省負責審查內史省起草的製詔和尚書省擬製的奏抄;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在三省下麵設置下設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6部。每部設尚書為長官。尚書令下有尚書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判吏、禮、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書令與左、右仆射及六部尚書合稱「八座」。
開皇三年,改度支為民部;都官為刑部,我們所熟知的六部就這樣撲麵而來。楊堅這樣做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製的新階段,其行政層次和管理幅度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三省六部體製定製千年,一直為後世所沿用,到清朝末年才被新內閣衙門所取代。
到這時,你還迷戀楊堅,還以為他是高高在上,為所以為的皇帝嗎?
應該不會,說到底,他是一個二十多年無法隨心所欲的皇帝,活的比多數皇帝憋屈!
詩人說,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麵對麵站著,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楊堅說,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身為皇帝,卻守著成群的美女,隻能看,不能摸!
哎,欲把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勞模楊堅
火焰般的欲望因為公元556年的誓言被扼殺殆盡,一向仰視獨孤皇後的楊堅也不再堅持,索性收拾起殘存的欲望,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無限的治理國家大事中去,這一投入,便投入出一個千古勞模。
日後,在貞觀年間,千古一帝李世民問大臣房玄齡,隋文帝楊堅到底是怎樣一個皇帝?
房玄齡是這樣回答的:
隋文帝楊堅的資質並不算好,但是卻是一個勤奮上進的皇帝,甚至說是一個工作狂,治理國家大事經常錯過吃飯,午飯不能正常吃,晚飯也不能正常吃,甚至給他站崗的侍衛連帶著都不能正常吃飯,通常都是在崗位上站著把飯吃完,然後接著站崗。
李世民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看來真是一個勤奮有為的皇帝。
其實李世民不知道,那些站著把飯吃完然後接著站崗的侍衛中,就有他的父親李淵,隻是這段經曆可能過於艱苦,李淵一直沒有跟他說。
如同那句廣告詞:胃痛?光榮!忙工作累的!
廣告歸廣告,楊堅確實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勞模,他對於中國曆史的功績很多被掩蓋了,而原本,他應該更具光芒。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不妨看看勞模楊堅在開皇年間的作為:
一、確立三省六部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三省六部製是從唐代開始,由李淵或者李世民開創,其實不然,唐朝的諸多製度其實都延續隋朝,而隋朝的製度,基本都是由楊堅確定。
三省六部製,從隋朝開始確立,曆朝曆代傳承沿襲,其主要內容是:
中央設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以尚書令、納言、內史令為長官,行使宰相職能,輔助皇帝處理全國事務。內史省和門下省是機要之司,內史省負責起草並宣行皇帝的製詔;門下省負責審查內史省起草的製詔和尚書省擬製的奏抄;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在三省下麵設置下設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6部。每部設尚書為長官。尚書令下有尚書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判吏、禮、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書令與左、右仆射及六部尚書合稱「八座」。
開皇三年,改度支為民部;都官為刑部,我們所熟知的六部就這樣撲麵而來。楊堅這樣做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製的新階段,其行政層次和管理幅度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三省六部體製定製千年,一直為後世所沿用,到清朝末年才被新內閣衙門所取代。
二、簡化地方官製
楊堅在確立了三省六部製的中央機構後,又對地方機構進行了改革。南北朝以來,由於郡縣設置過濫,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麵,楊堅一反常態,打破北周的州、郡、縣三級機構,將郡廢除,改為州、縣二級製。州設刺史,縣設縣令。此舉大大節省了政府開支,日後隋朝國力蒸蒸日上,與這次機構精簡有著莫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