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二聖”組合便是唐中宗李顯和他那心比天高的皇後韋皇後,他們的二聖組合持續了五年,最終李顯突然暴死,史書將矛頭指向了心比天高的韋皇後,以那個女人的智商,一切皆有可能。
相比之下,楊堅和獨孤皇後的二聖組合還是相對完美的,因為獨孤皇後把握住了一個皇後的本分,幹預朝政但是並不越位,給丈夫留足了麵子,保持了“男主外女主內”的格局,既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又照顧了丈夫的麵子,怎一個“聰明”了得!
理想的夫妻關係就是這樣,在外麵,丈夫頂天立地,妻子低眉順眼,回到家裏,乾坤倒轉,位置更迭,各得其所。
潤滑劑
時間如水的流過,在勞模楊堅的治理下,大隋王朝已經有了強國的模樣,夫唱婦隨的日子還在繼續,楊堅的欲望還在壓抑,但心中還是充滿甜蜜,因為獨孤皇後在他的王朝中為他起到了潤滑劑的功能。
曆朝曆代,盡管君君臣臣等級森嚴,但君臣除了是君臣,同時還是同事,還是鮮活的人與人。
勞模楊堅什麼都好,就是為人生性刻薄,容易猜忌別人,而且與西楚霸王項羽犯一個毛病:總以為天下自己能力最強,想把所有的問題都自己扛。
眾所周知,項羽不是一個好領導,因為他隻有個人能力而沒有協調能力,而楊堅其實也不是一個好領導,他的協調能力也有問題,不過幸好他還有獨孤皇後這支潤滑劑。
獨孤皇後的法寶其實很簡單,那便是以情動人。
別小看這個“情”字,做活了這個字,就做活了一個王朝,在這點上,獨孤皇後做的非常不錯。
因為獨孤皇後的雙親去世都很早,她對父親和母親充滿了思念之情,久而久之,她非常羨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大臣,她便把自己的羨慕傳遞了出去。
每逢遇到這些大臣,獨孤皇後都會細心地問候大臣們的父母,讓他們把自己的關心傳遞回去,讓他們珍惜與父母的緣分,而她的每一次問候,都讓大臣們的心頭一暖,即便此前有一些委屈,也被獨孤皇後化解於無形。
以情動人,其實便是以人為本,把人當人,由自己想到別人,由別人想到自己,一個國家,一個單位,如果能夠做到以情動人、以人為本,那麼這個國家、這個單位就會充滿了希望。
而獨孤皇後,就是給人帶去希望的人。
在所有受過獨孤皇後恩惠的人中,受益最深的要數權臣楊素,如果沒有獨孤皇後,楊素或許在仁壽宮事件中就已經失寵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是這樣的:
當年楊堅決定建設仁壽宮,便把督造仁壽宮的任務交給了楊素。楊素這個人堪稱文武全才,在揣摩聖意方麵也是高手,他把督造仁壽宮看成向皇帝討好的機會,於是不計產本,大興土木,征召大量民夫加班加點建設,結果民夫大量過勞死,民怨極大。後來高潁前往仁壽宮調查,得知事情真相,便在楊堅麵前參了一本,楊堅大怒,楊素危險了。這時有人給楊素支招,建議他去走獨孤皇後的門路,於是楊素便來到獨孤皇後麵前,力陳自己的理由,他說,“帝王法有離宮別館,今天下太平,造此一宮,何足損費。”獨孤皇後一聽也有道理,隨即決定幫楊素說話。
第二天,楊堅責問楊素,楊素招架不住,這時獨孤皇後說話了,“我看這也是楊素的一片好心,考慮到我們倆已經年老,需要療養,所以才把仁壽宮造的奢侈一些,楊素,你說是不是!”
楊素忙不迭地點頭,楊堅一看皇後說話了,也就不再追究,反而賞賜楊素錢百萬,錦絹三千段,不但無過,反而有功。
其實,以獨孤皇後的聰明,並不是不知道楊素的所作所為,但是她更知道楊素的能力,畢竟這是一個文武全才,一個不可或缺的人才。
並不是獨孤皇後不珍惜民夫的生命,隻是一切都成為過去,再也無法挽回,而如果因此追究楊素的責任,國家的損失會繼續增大,顯然,這是她不願意看到的。
退一萬步講,到公元595年,楊堅已經54歲了,而獨孤皇後也已經52歲了,他們也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紀,因此他們更願意把楊素的舉動理解為好心辦了一件不太好的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得饒人處且饒人吧!
隱隱的痛
大隋王朝的形勢在楊堅與獨孤皇後的夫唱婦隨中越來越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身為一國之君的楊堅自然看在眼裏,喜在心裏,畢竟每個皇帝都渴望國泰民安,楊堅也不例外。
不過在國家形勢一片大好的同時,楊堅的心中也有一絲隱隱的痛,難道我注定隻能在獨孤皇後這一棵樹上吊死?
楊堅無比想念後宮的那片美女森林,尤其是一想起陳氏(後來的榮華夫人),他的心中就有一種隱隱的痛。
提到陳氏,還得從當年的南下滅陳說起。
當年楊堅派兵南下一舉滅掉陳國,統一了天下,在得到陳國疆土的同時,還有一批戰利品,在這些戰利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南陳後主陳叔寶的四個姐妹,她們姐妹四人因為國家滅亡也淪為戰利品,落到了被人分來分去的境地。
對於這四位美女,楊堅做了如下分配,年齡最長的樂昌公主賜予了楊素,另外一個賜給了名將賀若弼,年齡最小的一個最為出挑,屬於“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那種絕色美人,這個絕色美人賞賜給誰呢?
賞賜給誰都會引起別人嫉妒,太難辦了!
算了,還是我勉為其難收進後宮吧!
說起這次分配,倒是引出了一個經典故事——破鏡重圓。
隋文帝開皇九年,隋朝大軍大舉進攻陳國。陳國太子舍人徐德言與妻子樂昌公主恐國破後兩人不能相保,於是打破銅鏡,各執其半,約定來年正月十五在長安集市上賣銅鏡,希望以此相見。
陳國滅亡後,樂昌公主作為戰利品被皇帝楊堅賞賜給了越國公楊素。一年後,徐德言按照約定在正月十五那一天趕到了長安,果然看到集市上有一個老翁在賣隻剩一半的銅鏡,徐德言拿出自己的那一半,與老翁手中的一半比對,嚴絲合縫,頓時,眼淚模糊了徐德言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