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神童劉晏(2 / 2)

楊妃一下把劉晏抱在膝上,惡作劇般地給他施以粉黛,戴上頭巾,經她一捯飭,劉晏搖身一變,變成了個小女孩。

李隆基不由得笑了,笑問劉晏,“你身為秘書省正字,正了幾個字啊?”

劉晏一本正經地回應道,“天下的字我都正了,唯有朋字正不得!”

唐時“朋”字,為兩個歪月相鄰,無論怎麼正都是正不過來的,劉晏妙用一個“朋”字,巧對李隆基的發問,其機靈可見一斑。

這時,一位年輕女雜技藝人出場,此人喚作王大娘。此大娘並非我們現代語境中的大娘,而是唐代對婦女的美稱,詩聖杜甫曾有一首《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便是這個意思。

隻見王大娘肩扛一根長長的竹竿,竹竿頭上頂著一個瀛洲仙島的微縮模型,一個小孩竟然在上麵邊歌邊舞,從容自在,這一幕讓在場人掌聲雷動,歎為觀止。

看到這裏,楊妃有心試探一下劉晏的文采,命劉晏即興作詩,劉晏張嘴便來,一首《詠王大娘戴竿》就此誕生:

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

誰得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掌聲再次響起,神童,果然名不虛傳。

頂著神童的美譽,劉晏在大唐官場宦遊,他的再次出頭,居然是33年之後,此時劉晏已經不是神童了,而是四十二歲的中年人了。

這一年是公元760年,皇帝已經由李隆基換成了李亨,大唐王朝正處於安史之亂的戰火之中,劉晏進位為戶部侍郎,兼禦史中丞、度支鑄錢鹽鐵使,同時兼任京兆尹。

從這時起,劉晏將用他超一流的理財和調度能力名垂青史。

一開始,劉晏並不順利,在任職僅僅一年半後,他又因為遭遇讒言,被貶為通州刺史,這次貶黜持續了八個月。

八個月中,長安發生了很多事情,李隆基和李亨相繼作古,皇帝換成了李豫。李豫的登基給了劉晏複出的機會,劉晏再次被委任為京兆尹、戶部侍郎,兼禦史大夫、度支鹽鐵轉運使。

麵對這次委任,劉晏出人意料地上了一道奏疏,他要讓出自己的官職:

因為看不慣錚錚鐵骨的顏真卿被無情傾軋,劉晏願意把戶部侍郎讓給顏真卿;

因為想給平叛有功的嚴武一個用武之地,劉晏願意讓出京兆尹;

而他自己,甘願出任職微言輕的國子祭酒(國立大學校長)。

這次辭讓,令皇帝李豫非常感動,從辭讓中他看到了劉晏的品格,他知道,該給劉晏一個更加合適的位置。

七個月後,劉晏官拜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年的神童,今日官拜大唐宰相。

不過這次拜相前後不到一年,板凳還沒捂熱的劉晏又被貶了,宰相當不成了,改任閑職太子賓客。

兩個月後,皇帝李豫坐不住了,再不起用劉晏,京城就要斷糧了,為今之計,隻有劉晏能解決京城斷糧的危局。

這時是公元764年三月,不世出的經濟學家劉晏終於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此時他已經四十六歲了。

劉晏在給時任宰相的元載信中寫到,“為今之計,當整頓漕運,從南方調糧。見一水不通,願荷鍤(鍬)而先往;見一粒不運,願負米而先趨。”

忙於抓權的元載樂於劉晏扛起漕運的苦差,立即回信指示劉晏,放開手腳,大幹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