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冤家登場(1 / 2)

報仇,報同僚劉晏落井下石之仇。

兩年了,我等的就是這次機會。

想起九泉之下的元載,楊炎充滿感激之情,別人對元載充滿不敬,他對元載,一直無比尊重。不為別的,隻因他是自己的伯樂。

沒有遇到元載之前,楊炎在官場混的灰頭土臉,仕途上看不到曙光。機緣巧合,楊炎結識了元載,接觸之下,元載對楊炎頗為賞識,在元載的提攜下,楊炎從司勳員外郎改兵部轉禮部郎中知製誥,遷中書舍人,再遷吏部侍郎。與元載共事的時光,是楊炎進步最快的時期,也是他一生中最戀戀不舍的日子。

楊炎與元載,並非簡單的朋黨,倒有一種惺惺相惜。兩人都有能力,頗具文采,在元載的推薦下,楊炎出任知製誥,負責為皇帝撰寫詔書,他的大筆如椽,能巧妙將皇帝的意思傳遞出來,又能保證文辭優美,滿朝文武對他都非常佩服。元載看楊炎更是不一般,在他眼中,這位後進同僚有能力,懂文學,將來必然是接替自己的合適人選。

元載高看楊炎還有一個原因,兩人的老家都在鳳翔郡,在外為官,老鄉見老鄉,自然沒有不相互提攜的道理。

幸福的日子沒有任何征兆地結束了,公元777年三月,元載一黨被一網打盡,元載被處決,等待元載餘黨的將是不可避免的嚴懲。

按照代宗李豫的意思,對元載一黨要一網打盡,一個不留,主審此案的吏部尚書劉晏卻有自己的看法,他不想趕盡殺絕。

劉晏對一同審案的同僚說,“依照慣例,判處重刑案件都要再次奏報皇上,況且王縉是朝廷宰相,而且法律規定,有主犯從犯之分,我們還是需要再聽聽皇上的意思。”

劉晏的再次奏報,為王縉、楊炎這些元黨分子贏得了生機,皇帝李豫終於網開一麵,抬手放了他們一條生路,隻是貶出長安,以觀後效。

劉晏不會想到,盡管自己已經好人做到底,楊炎還是對他恨之入骨,恨不得殺之後快。

劉晏不想與楊炎為敵,但楊炎已經將劉晏列為頭號死敵。

兩人原本並沒有刻骨仇恨,隻是當年劉晏是吏部尚書,楊炎是吏部侍郎,工作上難免有磕磕碰碰,但也沒有深仇大恨。

這次主審元載一黨,讓楊炎徹底恨上了劉晏,在楊炎看來,如果不是劉晏,或許恩公元載不會死,頂多跟自己一起流放,而且楊炎聽說,自己被判流放後,劉晏居然在朝中幸災樂禍。

死結就此形成了,楊炎解不開了,也不想解開,此生,有劉晏沒楊炎,有楊炎沒劉晏,此仇,不共戴天。

“大人,長安到了!”

家人召喚打斷了楊炎的思緒,楊炎一看,馬車已經到了長安的城門下。

長安,我回來了;

劉晏,我回來了!

報仇,報同僚劉晏落井下石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