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鋒芒畢露(1 / 2)

楊炎的進言出奇順利,李適即日下詔:從今以後,天下財賦盡入左藏庫,延續以往慣例,每年選取精致綢緞三五千匹專供皇宮用度即可。“

二十年積弊,楊炎一語解決,滿朝上下震動。

震動大可不必,這隻不過是君臣合演的一場秀,楊炎和李適同時選擇了正確時機,然後各取所需,楊炎投石問路大獲成功,李適從善如流展示開明形象。

進言,時機很重要,時機對則雙贏,錯則雙敗。

楊炎真的贏了嗎?

一鳴驚人的楊炎沒有多想,他要馬不停蹄繼續進言,隻有不斷進言才能贏得皇上的信任,隻有贏得皇上的信任才能從容對付劉晏。

一環扣著一環,危險已經向劉晏襲去,劉晏卻渾然不覺。

你不害人,並不意味著別人不會害你,職場中人,切記,切記。

楊炎將目光瞄準了陳舊的“租庸調製”,他要一改多年的積弊,徹底改革王朝的稅負體係。

大唐初建時,承接隋末大動蕩的底子,人口銳減,無主荒地居多,為了恢複生產發展經濟,曾經實行過均田製。每一男丁授田一百畝,其中永業田20畝,口分田80畝。永業田永遠歸家庭所有,即使男丁身故,也不需歸還國家;口分田種植穀物,男丁身故之後需要交還給國家。

在此基礎上,唐朝實行租庸調製,每丁每年向國家輸粟2石,為租;輸絹2丈、綿3兩( 或布2丈4尺、麻3斤),為調;服役20日,稱正役,不役者每日納絹3尺(或布3.6尺),為庸 。這便是“租庸調”製。

“租庸調”製起初還能適應社會現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人口遷移越來越多,土地兼並越來越嚴重,在這種背景下還實行這種以人丁為本的賦稅製度就是刻舟求劍了,楊炎要廢除的就是這落後於時代的“租庸調製”。

楊炎筆走龍蛇,寫下了自己擬定的新稅製框架:

一、量出製入,即先估計支出的實際需要,然後製定征收總額,再將總額分攤到各地。如此一來,就有了點現代社會預算先行的味道,雖然沒有現代社會精細,但相比於以往的“量入為出”,量出製入要先進很多。

二、以現有居住地核定納稅對象,不論戶籍,無論你是長安人,還是持長安暫住證的人,一律在居住地繳稅。沒有固定住所的商人也不能逃避繳稅,跟當地居民一樣,都有繳稅義務。

三、以家庭占有資產定稅,不再以男丁數目定稅,資產多的多征,少的少征,負資產是否補貼,史書未載。

四、簡化稅製,隻保留戶稅和地稅兩種,戶稅以資產為基準,地稅以土地為基準,兩種稅一樣征收兩次,夏稅不超過六月,秋稅不超過十一月,新稅法每年分兩次征稅,是為“兩稅”法。

楊炎將“兩稅法”奏報給李適,龍顏大悅,公元780年正月一日,李適下令在全國開始推行“兩稅法”。

楊炎的進言出奇順利,李適即日下詔:從今以後,天下財賦盡入左藏庫,延續以往慣例,每年選取精致綢緞三五千匹專供皇宮用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