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節 兵工專家徐建寅及其《兵學新書》(1 / 2)

《兵學新書》第一至第十卷以軍事訓練為主,兼及軍事給養等內容,第13卷為軍隊駐營後的食宿事項。第11、12、14、15、16各卷,論述了兵器、野戰工事、了望哨所、軍事鐵路工程等軍事技術問題。

其次,他認為處有事多變之世,論兵不可泥古,言戰切戒虛詞。必須力求通理明義,懂得陣式和戰法要隨著槍炮性能的改進而變化,作戰要改易古法,操練也要隨之而變,這樣才能固兵心以操勝機,握成算以挫敵焰,使兵學適應新時期實戰的需要。

其八,實行兵製與武備學堂合一的製度。他認為,兵製與學堂要相輔而行,武備即學問,學問即武備,兩者相輔而不能分離,分之國貧且弱,合之國富且強。學問深則武備精,武備精則官兵能各盡其職。士兵在役三年,每日致力於學問,三年期滿,學業成而品行端正,在營為精兵,回家為君子。士農工商在軍隊優良作風的影響下,也都能奮勉自勵,形成良好的政治風教,國家必然富強(卷九《教訓》)。

其六,領兵者應熟諳方略,把握製勝之機,審機應變,靈活機動地指揮作戰,切不可拘泥古法,招致失敗。平時訓練士兵要注重紀律,不可擾民。同時要熟悉村鎮地形地物,以免戰時造成民眾重大傷亡。

徐建寅是晚清軍事技術家、科學家,他為發展軍事技術和軍事工業奮鬥一生,最後以身殉職。他所編著的《兵學新書》,是一部集當時兵學之大成,開創新兵學之風的新型軍事著作。對戊戌維新時期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和晚清軍事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影響。

《兵學新書》是徐建寅在任福建船政局提調總辦時,利用公暇發奮編著而成,既是他在兵工廠勤奮工作30多年的經驗總結,又是他吸收西方軍事成就的結果。全書16卷,約20多萬字,附圖200多幅。現存有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刊本。

其四,注重諸兵種協同訓練,以求戰時協同作戰。即步、炮、馬兵使用新式槍炮進行協同作戰時,須求各盡其長,密切協同。要選擇有利地形,使各自的長處得以充分發揮。在三者協同作戰時,又要始終注意以步兵為主,以馬、炮二兵為輔的原則(卷八《步馬炮合用》)。

其七,在全國實行抽丁法兵役製。即在每200名壯丁中抽一名為兵,其餘壯丁每人每日出一文錢以供養服役士兵。三年服役期滿後複員回家,重操舊業。遇有戰事,仍可按籍召回。按此法計算,當時全國22個省,可招兵40多萬人。隻有這樣做,才可節省國家養兵之費,也不會加重民眾負擔(卷九《籌兵》)。

徐建寅,字仲虎,江蘇無錫人。晚清軍事技術家、化學家徐壽之子,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生,自幼受家學熏陶,好學善思,自然科學知識的功底甚厚。鹹豐十一年(公元1862年)底,隨其父入安慶市內軍械所工作,協助其父於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建成中國第一艘蒸汽艦船“黃鵠”號。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隨其父調至江南製造總局。在局七年,先後參與建成“恬吉”號、“馭遠”號等六艘蒸汽艦船,研製槍炮彈藥,同外籍人員合作,翻譯了《炮與鐵甲論》、《格林炮操法》等軍事與科技書籍。同治十二年至光緒四年(公元1873—1878年)間,曾先後赴援天津和山東兩機器局,對兩局的建設和軍工產品的製造做出了重要貢獻。光緒五年至十年(公元1879—1884年)任清政府駐德使館二等參讚,參觀了英、法、德等國的許多軍事基地、軍工廠、造船廠和學術機構,詳細記錄了參觀的內容。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督辦金陵機器局,以新法治局,受到好評。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任福建船政局提調。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輯成《兵學新書》。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調往漢陽兵工廠,主持製造黑色火藥。次年春(1901年3月21日),在親率工匠試製無煙火藥時,因車間發生爆炸而殉職。一生共譯書27部,著書四部,另有論文10篇。《兵學新書》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