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曆代兵書論述了哪些軍事問題(1 / 2)

軍事製度包括軍隊的編製體製、各級武官的設置、兵員的征集等。除一般兵書的論述外,還有不少專著,如《曆代兵製》、《補漢兵誌》、清朝的《皇朝兵誌考略》,以及專題兵製《古代兵符考略》等。軍事法規包括曆代的各種條例、律令,如《尉繚子》的“重刑令”、“伍製令”,《武經總要》中的“賞格罰條”,清朝的《八旗則例》、《工部軍器則例》等法規性條例。

明朝後期,海警與邊患並起,為適應守土保國的政治需要,趙士楨便上奏朝廷,提出了防海備邊、禦倭拒虜的戰略,建議朝廷大力發展火器,以“張國威”,以“挫凶鋒”。同樣,清朝後期,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清軍屢戰屢敗,為適應抵禦外侮的政治需要,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戰略方針,建議造堅船,製利炮,練精兵,以為製夷之用。晚清朝廷也在救亡圖存的呼聲下,推行軍事自強政策,企圖借此達到維護清王朝統治的目的。

人類對戰爭和政治關係的認識,是隨著曆史的發展而加深的,它們之間的本質聯係,雖然直到19世紀初,才被普魯士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科學地揭示出來,但是中國軍事家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令後人欽佩不已。

通觀曆代兵書著述家的論著,在論述建軍治軍問題時,幾乎都一致主張國家須建立一支由良將統率的精兵。他們所稱道的良將既要智勇雙全,文武兼備,又應具有智、信、仁、勇、嚴、忠、理、備、果、戒、約等優良品德和修養。他們所讚賞的軍隊則是由精選的士兵組成,具備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賞罰公平,服從命令,人心齊一,士氣高漲,作戰勇敢,拚死效力,舍生忘家,敢冒鋒刃等精神。由這樣的將帥和士兵所組成的軍隊,便能無敵於天下。“嶽家軍”和“戚家軍”便是這種軍隊的典範。

指人對戰爭的看法和態度。對此,曆代軍事家都有明確的看法,而且隨著曆史的發展不斷深化。孫武在開宗明義的《孫子兵法·計篇》中,明確指出:“兵者國之大事”,當政者“不可不察”,鮮明地反映了其“備戰”、“慎戰”的戰爭觀。吳起則分析了戰爭的五種起因,要求人們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之。司馬穰苴則提出了“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殺人安人,殺之可也”;“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等至理名言,充分反映出司馬穰苴主張以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譴責窮兵黷武,告誡忘戰者必危的戰爭觀。竹簡《孫臏兵法》則闡發了孫臏“戰勝而強立”,“樂兵者亡”的辯證觀點。徐建寅針對列強論兵不論理,挾勢稱兵,恃強淩弱的侵略本性,強烈呼籲“全國上下一心講求兵學,練兵備戰”,以打退列強的侵略。這些論述,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人誌士,熱愛和平,反對戰爭,不畏懼戰爭,用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的美德。

軍事技術包括兵器、戰車、戰船、軍事築城、軍事通訊、軍事交通、軍事航海等內容。對這些問題的論述,在通論性的兵書中隻是點到為止,未做詳論。在綜合性兵書《神機製敵太白陰經》、《武經總要》、《武備誌》、《兵學新書》中,則列有專題門類。在軍事技術專著中則論列詳盡而係統,從設計製造到戰場使用,幾乎無所不包。冷兵器專著有《耕餘剩技》、《古今刀劍錄》;火器專著有《神器譜》、《火龍經》、《西法神機》、《火攻挈要》、《炮法求新》(中譯本);涉及戰車的著作有《車營扣答合編》;戰船專著有《龍江船廠誌》、《清江船廠記》、《南船記》、《兵船汽機》(中譯本);軍事工程專著有《守城錄》、《營城揭要》和《營壘圖說》(中譯本)。在上述兵書中,既論述了製器和用器、造車和用車、造船和用船、築城和攻守城的指導思想,以及堅持創新、力求精益求精、熟練技巧和靈活運用的觀點,又詳盡闡述了兵器、戰車、戰船的形製構造,以及軍事築城和其他軍事工程的規製、構築方法、各種樣式作戰中的技術和戰術,還有不少附圖示意,供製造和使用者參考。

中國曆代兵書內容博大精深,論述宏闊,它既包括戰爭、軍事和政治、經濟、科學技術諸方麵關係的內容,又包括戰爭、軍事領域內諸方麵的內容。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麵。

所有的兵書都幾乎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論述了這方麵的內容。通過政治訓練,使將帥具有良好的將德,士兵具有守土保國、為國獻身的精神;通過軍事訓練,使將帥具有良好的將能,士兵具有熟練的技術和戰術;通過陣法訓練,使將帥具有布陣的才能,士兵具有熟悉各種作戰隊形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