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在2700多年中,不但創造了優秀的軍事文化,而且也吸收了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軍事文化,使之融合成為中華民族新的軍事文化。中華民族對西方軍事文化的吸收,始自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明末時期。其時,以大學士徐光啟、光祿寺少卿李之藻、兵部主事孫元化、登萊副總兵張燾和焦勖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因明朝抗擊後金軍的需要,先後以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龍華民、畢方濟,葡萄牙的陽瑪諾,德意誌傳教士湯若望等人為橋梁,在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西方的火炮製造與使用技術,並由孫元化著成《西法神機》,由焦勖著成《火攻挈要》。這兩部著作以西洋火炮(明朝稱“紅夷炮”,清朝稱“紅衣炮”)的製造與使用為重點,且兼論了火炮與冷兵器相結合的技術和戰術,至此,新的兵書著述方法開始為我國所采用。19世紀後期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晚清時期,以翻譯西方軍事技術為重點而兼有軍事理論的書籍,在我國大量流傳。中國軍事學家在吸收新鮮營養的基礎上,開始努力著述融合中西之長的新型兵書,以徐建寅為代表的《兵學新書》,便是這種努力的最初的重要成果。
在中國兵書流傳到日本國的同時,也傳到了朝鮮和越南等國。朝鮮在我國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刊印了李淳所撰的《校定孫子文三卷》朝文本,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的《新刊增注武經七書直解》朝文本,《曆代將鑒博議》朝文本,以及其他10多種研究中國兵書的朝文本。此外,越南則有《孫子兵法》和《六韜》等兵書的越文本。泰國、馬來西亞、緬甸、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國家和地區,也分別有《孫子兵法》的泰文、馬來文、緬文、希伯萊文、阿拉伯文等文本。
繼法國之後,俄國於1860年出版了俄譯本《中國將軍孫子對部將的訓示》。1955年,蘇聯國防部出版了西道連科翻譯的《孫子兵法》俄文本,在蘇聯及東歐產生了重要影響。
無論是中國傳統的兵書,或者是吸收西方成果的兵書,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而無瑕疵的,我們在吸取其有益的養分之時,也必須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和資產階級鼓吹擴張、侵略的內容。本書在介紹曆代兵書時,雖未加以一一列舉,但希望讀者在閱讀原著時,要吸取其精華而揚棄其秕稗〔bibai筆敗〕。
中外軍事文化交流的曆史說明,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通過互相吸收和融合,又各自形成了本國和本民族新的軍事文化。徐建寅的《兵學新書》如此,美國戰略家福斯特和日本東京都產業大學教授三好修,根據《孫子兵法·謀攻篇》的思想,且建立在核武器基礎上的戰略理論,稱之為“孫子核戰略”亦是如此。由此證明古代的兵學,隻有吸收時代發展的新鮮內容,才能保持其長久不衰的生命力。而新的軍事學也必須包容人類在數千年戰爭實踐中所取得的,並經過檢驗而顛撲不破的真理性內容,才能不斷向前發展。這就是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至今仍被各國明智的軍事家所推崇的原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