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學者們對中國曆代兵書的研究十分活躍,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繁榮局麵,出版了許多著作,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讀者如有興趣,不妨去涉獵一番,一定會得到有關中國曆代兵書的廣博知識。
中外文化交流是一種曆史的、普遍的現象,它隨著中外交往的增多而增加,軍事文化交流也是如此,它的載體有多種,但最多的則是兵書。中國向外國流傳的兵書固然不少,外國傳入中國的軍事著作也很可觀。1994年10月,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於汝波、皮明勇、高殿芳等人合編的《孫子學文獻提要》,書中反映了以《孫子兵法》為主的中國兵書向國外流傳的情況,並收錄了外國學者對其注釋和研究的主要文獻的提要,是迄今收錄這類文獻提要最多的一部著作。
1910年,德文譯本《中國古典兵家論戰爭之書》在柏林出版,書中有德文譯本《孫子兵法》和《吳子》。被廢黜的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Ⅱ,公元1859—1941年)說:“早二十年讀《孫子兵法》,就決不致於遭受痛苦之厄運了!”1988年,馮·尤根·蘭克斯基依據英文譯本轉譯的德文譯本《孫子兵法》,又在德國的慕尼黑問世,受到德國軍界的重視。
1905年,英國第一部英文譯本《孫子兵法》出版。之後,又有多種更為完善的英文譯本《孫子兵法》問世,受到英國軍界的歡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戰略家利德爾·哈特在其《戰略論》中,引用了15條《孫子兵法》語錄,占其所引21條語錄的2/3還多。他認為,最完備的戰略就是《孫子兵法》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軍界開始研究《孫子兵法》,本世紀80年代後更為普遍和深入,不少部隊和高等軍事院校,都將《孫子兵法》列為必讀之書和必修之課。美國戰略家約翰·柯林斯在其《大戰略》中認為:“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子兵法》十三篇可與曆代名著包括2200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此外,《孫子兵法》還被譯成意大利、羅馬尼亞、捷克、荷蘭、希臘等眾多的西文譯本。其中以美國學者、海軍準將格裏菲斯的英文譯本最佳。它以孫星衍、吳人驥的校本《十一家注孫子》為底本譯出,不僅譯文字斟句酌,而且注釋也獨具特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彙編的《中國代表叢書》所集納。除專著外,還有用各種文字撰寫的有關中國兵書的論文,散見於各種報刊和文集中。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中國兵書在國外的流傳,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軍事文化的貢獻。
據考察,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日本留唐學生吉真備真就把中國兵書帶回日本,並在他擔任太宰少貳和大貳期間,向工役人員講授了《孫子兵法》、《吳子》和諸葛亮八陣圖。日本寬平年間(公元889—897年),《日本國見在書目》中著錄的中國兵書有59部,比《唐書·經籍誌》著錄的兵書還多14部。之後,日本又翻刻了從《孫子兵法》、《武經七書》到《武備誌》等多種兵書。自17世紀起,日本學者便開始注釋、評點和研究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中國兵書,直到20世紀90年代,比較著名的作品就有110多種。現在,日本學者研究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中國兵書之風,仍然很盛。
西方最早翻譯中國兵書的是旅居中國的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阿米奧。此人是著名的法國漢學家,1750年抵澳門,1772年用法文撰寫的《中國軍事藝術》(ArtMilitairedesChinois,有的譯作《中國兵法論》或《中國兵法考》)在巴黎出版。書中共收《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兵法選二篇》等六部兵書(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有該書的法文本)。該書問世後影響很大,流傳很廣,在歐洲供不應求,1882年又刊印第二版。1815年6月22日,拿破侖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後,曾讀到《中國軍事藝術》一書,他慨歎自己如若早讀此書,就不會慘遭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