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廢都疑雲——明代為何廢棄兩座故宮(2)(1 / 3)

皇城午門南麵,左為中書省、太廟,右為大都督府、禦史台、社稷壇。這種布局,繼承幾千年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帝王宮殿的傳統,中都宮殿布局更是高度集中,比以前的宮殿安排的更加緊湊。不僅如此,大明門廣場東西兩側,左為城隍廟、中都國子學,右為功臣廟、曆代帝王廟;廣場前垂直於大明門的洪武街兩旁,為左右千步廊;平行於大明門的雲霽街東西兩端,遙相對稱的矗立著鼓樓和鍾樓。這樣不僅進一步加強了從外城到禁垣之間在建築上的層次和深度,而且把宮闕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

中都城外圜丘和山川壇、朝日和夕月壇皆東西相對、圜丘與方丘一南一北遙遙相對。

明中都罷建後,朱元璋仍很掛念家鄉,多次派皇太子及諸王到中都視察和祭掃皇陵,同時設中都留守司,保衛和管理中都城和皇陵。

●中都建築散佚之謎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為紀念龍興之地,下令把中都部分宮殿拆除,取材移建大龍興寺,藉以表達衣錦還鄉的意圖。朱棣奪位後,又把建文帝諸子貶為庶人,並禁錮中都皇城內。天順三年(1459年)又拆中書省、大都督府、禦史台等500餘間建築,重建龍興寺。此時,中都宮殿已僅存遺址,中央官署也僅存中都留守司了。但在禁垣東側卻陸續建了5所“高牆”,其“崇垣深壕,望樓敵台,猶如郡縣城郭”,長年禁錮皇族宗室罪犯約300人左右。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這也許是清代地方政府為了貶低前明而鼓動民間傳唱的花鼓戲,但也很大程度的反映了鳳陽老百姓的疾苦。朱元璋的在家鄉大興土木隻是為了自己的情結,而沒有給家鄉百姓帶來任何好處。鳳陽府由於土地貧瘠,年年多有逃荒者,再加上中都城作為皇族監獄而戒備森嚴,到明代中後期,這裏已是人煙稀少,一片頹敗了。

崇禎八年,“八大王”張獻忠率領的起義軍攻占鳳陽,發現這裏仍關押著罪犯百餘人。為了搗毀這一明王朝的龍興寶地,農民起義軍的火把橫掃過後,中都城與皇陵遭到徹底的摧毀。入清以後,康熙六年(1667年),移鳳陽縣治入皇城內。

乾隆二十年(1755年)拆中都城9門、禁垣及鍾樓基座等,取磚新建鳳陽府城。此後,中都城的其他建築,有的改作它用,有的年久失修坍塌。到建國初期,中都城建築僅剩皇城城牆。“文革”中,皇城又被拆除三分之二,橋梁被拆,金水河被填平,多段城牆僅存夯土遺址。

●中都遺跡探秘

這座堪稱我國曆史上最為豪華的,卻從未作為政治中心使用過的中都宮殿,經過600多年曆史的洗刷,今日早已沒有往日的形製,宮闕殿宇盡毀,僅存皇城午門、西華門及西、南兩段城牆。如今的中都宮殿的遺址,塊塊農田已經將其覆蓋,隻有一條名叫洪武路的小道帶你不知不覺地進入600多年前:首先經過的東華門遺址已經隻有兩個夯土堆,城磚早已被人拆得一幹二淨。在東華門遺址旁一個安靜的小院子裏,陳列著許多中都宮殿遺址出土的文物,有石柱欄,須彌座構件,石螭首等。石欄柱頭以龍鳳雕刻為主,再配以雲紋裝飾,這種風格也被後來的南北故宮采用,但絕沒有中都宮殿石欄柱頭這樣粗壯而有霸氣。

遠遠望見的是午門遺址,午門是原本整個中都宮殿中最大氣的建築,如今它看上去更像個土坡,大部分城磚已經流失,隻有中間的三座門券還透露著過去輝煌的身份,而門券兩麵坍塌損毀的部分有近10米。

中都宮殿的午門是目前可見的年代最早的皇家午門了,中都宮殿的午門是一座三孔門卷兩邊有雙闋的雄偉建築。樓頂曾有漂亮的儀鳳樓,整個午門平麵呈一個倒寫的“凹”字型,兩邊是伸長出去的雙闕,使午門形成了一個開闊的廣場。雙闕源自秦漢時期的建築形式,到了這一時期的午門,雙闕已經是形式上的最後殘餘了。中都午門的建築形式也為後來的南京宮殿和北京宮殿沿用。

如今,厚實的泥土已將門券內的地麵覆蓋,隻有中門的須彌座還沒有被掩蓋,這須彌座上的雕刻依次排列著龍、鳳、鹿、象、麒麟、雙獅繡球、牡丹、芍藥、荷花、西番蓮、雲朵、方勝等紋樣,花樣繁多,雕工極其精美。出午門向南,還可以找到承天門的遺址,隻不過僅存土堆。

中都宮殿遺址保留較好的是南麵和西麵的城牆,從午門西側的斷口登上城牆,在午門上向北觀看皇城中軸線,奉天門遺址、奉天殿遺址,北門——玄武門遺址一直到遠處的鳳凰山都隱約可見,各相距數百米、規則的護城河仍有七八十米寬,這些都可以看出當年宮殿的巨大規模。

沿著城牆向西,來到西南角樓的遺址,然後折向北,就來到飽經滄桑,殘損不堪的西華門。當年中都宮殿遺留的石構件,遺址內隨處可見,每一塊石構件上幾乎都有精美的雕飾,由此可以想象,當時這座宮殿真可謂是窮盡奢華。

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是遺址內遺存的七座巨大蟠龍柱礎,每塊2.7米見方,礎麵半浮雕蟠龍一圈,圈高凸出平麵15厘米,寬32.5厘米,外圈直徑1.9米,圈外礎麵上雕刻有翔鳳。蟠龍柱礎均為漢白玉製成,可以說是曆代柱礎之最。而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的大殿石礎直徑也就約1.6米,均為素麵,為青石製,所以中都宮殿柱礎可謂是“雙龍五鳳雜雲氣,匠巧一一窮雕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