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廢都疑雲——明代為何廢棄兩座故宮(2)(2 / 3)

如此巨大豪華的柱礎甚至讓人懷疑其是否真正使用過。為了配合這種超級柱礎,是否能找到如此粗壯的木材作為大柱?蟠龍柱礎並沒有遺留在三大殿的遺址上,而是集中的被埋在皇城西北的土地裏。是當年因為沒有合適的木柱而被廢棄?還是大殿被拆毀後,蟠龍柱礎被轉移到此處?這些疑問隻能等將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後才有可能有答案。

鳳陽,這座以農村改革的先驅形象而出名的縣城,其作為明中都的曆史價值卻長期被世人忽視。確實,明中都已經被埋沒的太久太久。由於長期無人管理,很多城磚和石構件已被當地的農家拿去蓋房子、砌豬圈了,遺址上的文物毀壞流失量相當大。城牆內外的片片農田之下,還不知有多少被埋沒的皇城秘密。如今,你如果去問那些在中都宮殿遺址上幹活的老農,他們還是會如數家珍般地和你講朱元璋和中都城的傳說故事,熱情地領你去看那不太好找的蟠龍柱礎。顯然,鳳陽人依然以是朱元璋的同鄉而自豪,節慶時,民間的鳳陽花鼓戲仍然唱著。

南京故宮建造之謎

當中都城因勞民費財而無法進行下去,朱元璋終於決定罷建中都宮殿。盡管中都計劃可以說以失敗告終,但朱元璋的修城熱情並沒有絲毫減弱,而是將熱情轉移到了京師——南京來了。

朱元璋登吳王位時就已經開始了南京的城市建設,營建中都嚴重影響了南京城的建設進度。而此時,朱元璋住的吳王新宮,僅有三殿兩門,城牆兩重,與中都那樣三朝五門、前朝後廷、三重城牆的完整形製相比,吳王新宮已顯得小家子氣了,對於大明帝國的首都來說已極不相襯,所以都城南京的建設已經成了當務之急,朱皇帝要建一個和中都一樣規模的宮殿來撐起帝都威儀!

就這樣,中都罷建僅半年,朱元璋就下命令大力修建南京城與南京宮殿,統治者新一輪的大勞作又開始了!由於有著中都宮殿的失敗經驗,朱元璋拉下麵子,承認中都宮殿過於勞費,他要求在修建南京宮殿應該:“但求安固,不事華麗,凡雕飾奇巧,一切不用,唯樸素堅壯,可傳永久。”事實上,以封建統治者的標準,他的確做到了。

經過十七年不停地修建、複建、改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完整的南京城及宮殿終於完成了。朱元璋一手營建的南京城垣為四重,分別是外郭(土城)、都城(城牆)、皇城(保護皇宮的外圍城牆)、宮城(皇宮的城牆),如此嚴密的設計,真可謂是大明帝國的完美之都。建成後的南京宮殿果然是簡樸牢固,但那隻是沒有像中都宮殿那樣過於豪華奢侈而已,從建築上來看,南京宮殿依然是殿宇重重,雕梁畫棟,千門萬戶,金碧輝煌,氣勢恢弘,蔚為壯觀,隻是一些細節的裝飾上比中都宮殿簡樸了許多。

作為都城,南京宮殿規格顯然要高於中都宮殿。南京宮殿基本沿用了中都宮殿的設計,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

在宮殿形製上,朱元璋力圖恢複漢族文化傳統的政治主張,集中表現為遵循禮製,以周朝禮製為依據,打造了中軸線上三朝五門、後立六宮的基本格局。皇城在外,圍護著宮城。皇城開有六道門:正南為洪武門,正對著都城正陽門(今光華門);東南為長安左門,外為長安街;西南為長安右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玄武門。

宮城俗稱“紫禁城”,開有六道門:正南是午門,東南為左掖門,西南為右掖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正北是北安門。在皇城與宮城之間還有兩道門,南為承天門,北為端門,與洪武門、午門處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宮城中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宏偉的奉天、華蓋和謹身三大殿。三大殿的東側有文華殿,西側有武英殿,統稱為“前朝”五殿。後來北京故宮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建造的。

奉天殿,是三大殿的主體,俗稱金鑾殿,上蓋琉璃金瓦,雙簷重脊,雕梁畫棟,朱漆描金雕花的門窗,它是朱元璋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在朱元璋時代,不僅有早朝,還有午朝和晚朝,規定各府部有一百八十五種事件必須麵奏皇帝。奉天殿旁左廡是文樓,右廡是武樓。

奉天殿的後麵的華蓋殿,四麵出簷,滲金圓頂,殿頂上還綴有一顆碩大的金球。在這裏,朱元璋要先行接受內閣大臣和宮廷執事人員的參拜,然後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賀。華蓋殿後就是謹身殿,規模僅次於奉天殿,也是一座雙重飛簷的大殿,是皇帝上朝前更衣的地方。

三大殿之後,是皇帝與後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後廷”。後宮南麵正中為乾清門,乾清門內為乾清宮大殿。處在中軸線位置上宮殿左邊有日精門,右邊有月華門,殿的東西有斜廊,廊後左邊有東暖閣,右邊有西暖閣。乾清宮後麵是省躬殿,製式如同華蓋殿,略小。省躬殿後為坤寧宮,是皇後居住的地方。坤寧宮的東、西兩側,建有柔儀殿和春和殿兩座別殿。在春和殿西側還有禦花園。“前朝”與“後廷”相結合,組成“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