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宮城內還有祭奉朱元璋祖先的“奉先殿”;珍藏、修編經典書籍的“文淵閣”,位於奉天門之東;專門為“東宮親王讀書”而建造的“大本堂”;以及富麗堂皇的諸多宮廷建築。整個皇城範圍南北長2.5公裏,東西寬2公裏,周長9公裏;宮城東西寬850米,南北深807米,宮城麵積約為5.9萬平方米。同樣是600多年後,昔日的皇城遺跡也所剩無幾,南京宮殿僅存午門、五龍橋、奉天門、西安門、西華門、東華門及零散遺跡,這些遺跡現在被統稱為南京明故宮遺址。
●現存的南京故宮遺址
比起北京故宮,這座曾經輝煌的皇城被人遺忘。現在被稱為禦道街的地方是南京明故宮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叫千步廊,是明代進入皇宮上朝的正路,統稱外朝。千步廊的南端就是皇城的總大門——洪武門,當年這是一座磚石結構的三孔門卷單簷歇山頂的建築,現在南京東郊遺存的明孝陵大金門與洪武門的形製接近,尚可以想象出當年洪武門的樣子。
再往前走有五座並列的石橋,名叫“外五龍橋”。在洪武門至外五龍橋之間的禦道兩側,是明朝中央官署區。禦道西側是高級軍事指揮機構,包括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錦衣衛、旗手衛、欽天監等;禦道東側是中央高級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以及翰書院、詹事府、太醫院等。
當年這裏定是有條不紊的公務繁忙景象。如今千步廊遺跡全無,隻有這外五龍橋依然存在,橋的基石仍是明代的基石,橋麵還保留著明代的青石路麵,隻是現存的橋欄是“汪偽”時期修葺的,比較粗糙。這座“外五龍橋”也稱外金水橋,它和北京故宮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橋的位置和作用是一樣的。
過了外金水橋,原有一座高大雄偉的城門——承天門,承天門不同於洪武門,它是一座三孔門卷的城門,上麵有漂亮威嚴的重簷歇山頂的儀鳳樓,金黃的琉璃頂在陽光下閃爍著光斑,極為壯觀。
進入承天門後,又有一座和承天門一模一樣的、起著禮儀作用的城門——端門,這兩座城門可以說是禦道上最突顯的建築,在進入皇宮之前極早地體現了皇城無可比擬的氣度。承天門與端門的位置和作用與北京故宮的天安門與端門是一樣的,都是進入皇宮之前顯示皇宮威嚴的重要建築。在明代,北京故宮承天門一直沒有改名,直到清代才被改名天安門。在承天門與端門之間的禦道兩側是廟社區,東邊設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廟,西邊則是祭祀神靈的社稷壇。
明太廟遺址現在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園內,這裏仍保留了大量的柱礎與基石,與校園的環境相映,非常協調。太廟遺址曾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黃色琉璃構件,顯示出這一“深藏不露”的皇家建築當年的規格是多麼的高。明社稷壇遺址在上世紀初還能看到一些牌坊和壇基的遺跡,但現在除了一些少量的柱礎和石構件外,已經看不出任何遺跡了。
端門過後就是午門,與中都宮殿一樣,午門是宮城的正大門,進入午門就進入了皇宮內部。現在的午門遺址是明故宮留下的最大的明故宮實物,非常珍貴,可惜的是樓頂儀鳳樓早毀,雙闕在20世紀50年代又被拆除,隻剩下中間的城牆。如今的午門遺址已被植物包圍,在秋日的斜陽下,午門門券上垂下的爬山虎隨輕風擺蕩。午門須彌座上雕刻的纏枝如意紋樣,比起中都午門那豪華的雕飾的確簡樸了許多,但這種簡約唯美的裝飾,代表了明初最高規格的建築裝飾風格,永久地影響了後世的風格。
午門頂上殘留的百餘座寬大的柱礎,還能管窺原來儀鳳樓曾經的輝煌。穿過午門,又見五座石橋,稱“內五龍橋”,橋欄早已消失,橋下為內禦河。過了橋不遠是奉天門遺址,奉天門是皇帝接見大臣議事的地方,即“禦門聽政”之所。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曾在此舉行國宴接見過渤泥國王一行。
奉天門遺址遺存的若幹個巨大石柱礎可以想象原有建築的高大,這種素麵無裝飾的石礎與中都宮殿的蟠龍柱礎相比顯得樸實無華,石礎底座正方型,高出部分為圓形,中間是自然的過渡的形狀,俗稱“鏡鼓石”,這種樣式的石礎被後來明清廣大的官式建築所使用,奉天門遺址還有一座原本用於裝飾台基四角的石螭首,是明初石雕的典範。過了中山東路,就是宮殿的遺址,不過這些地方已經沒有什麼建築遺存了,隻有留在地麵上的大大小小的柱礎似乎在默默傾訴著無奈的悲歌,奉天、華蓋、謹身、乾清、武英、文華、奉先,一座座名宮名殿都早已長眠地下,那殿宇重重、金碧輝煌的景象則需要去遙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