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覆亡後,這裏的建築多年失修,進而又被外界占用遭受損壞。“張學良將軍就其所能,使盛京皇宮以博物館的形式繼續存留於世間,盡到了曆史的職責。”
有寶無宮的尷尬: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台北市郊外雙溪,占地1200畝,1962年動工興建,1965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那天落成,所以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中山博物院”。整座建築仿北京故宮的形式,采取中國宮廷式的設計風格,碧瓦黃牆,雕欄玉砌,在青山掩映之下,顯得格外典雅壯麗。
來到台北故宮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頗有氣勢的六柱牌坊,上有孫中山先生手跡“天下為公”四字。拾級而上,在平台處可見刻有“博愛”二字的銅鼎。再上去,就是“故宮博物院”了。
台北故宮的門票是成人100元新台幣,軍人、警察、學生憑證優惠價50元,6歲以下兒童及65歲以上台灣民眾免費,20人以上團體優惠價是80元。此外在門口,你押一個有效證件再花100元,就可以租一個語音導覽器,這樣你不用解說員,到時候隻要輸入你眼前文物的編列序號,導覽器就會告訴你這件文物是從哪裏來的,哪個朝代的,有什麼用場以及奧妙在哪裏等。
台北故宮的文物源於當年北京故宮和當年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後來還有一些接收、捐贈和收購等,主要收藏著宋、元、明、清等曆代宮廷的瑰寶,現有器物近7萬件,包括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琅器、文玩等;書畫近1萬件,包括書法、繪畫、織繡等,圖書文獻最多,近57萬件,包括四庫全書和善本圖書等等。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最為完整,而又以翠玉白菜、肉形石最受遊客矚目,成為台北故宮的招牌。台北故宮這麼多的文物,如果3個月換一次展品且不重樣,大約可供展100年。
限於展出場地,台北故宮每次僅能展出各類文物1700餘件,定期或不定期更換。長期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漢至五代陶器、宋元明清瓷器、中國曆代玉器等。所以,麵對琳琅滿目的展出內容,選定一個主題慢慢玩味遠比走馬觀花收獲更豐,若想要仔細欣賞每一個展覽室,最好是分天分室,逐一參觀。比如宋代的書畫,可以親眼一見“蘇、黃、米、蔡”及宋徽宗的墨寶,足以讓人留連忘返。看完全部真跡後,你還可以靜下心來,坐在小小的影院裏,仔細欣賞經過翻拍放大處理後的書畫的局部輪廓,加上古雅的樂曲和通俗的解說,宋代書畫之美早已了然於胸。
當然,台北故宮不定期推出的主題展覽更是膾炙人口。比如“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特展”,共展出唐、宋、明、清各個朝代的茶器、茶書等共197組件,讓人係統地領略了中國文化特有的論茶典籍、品茶情境和飲茶器皿。為了讓展覽更具完整性,台北故宮特意從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借來了唐代和宋代的茶器。整個展覽的布置也是獨具匠心,就像江南的一個茶館,粉牆黛瓦,漏窗、修竹,清泉汩汩而出。
台北故宮博物院2002年的年度大展十分引人注目,其主題是“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這個展覽彙集了許多珍貴的文物,有些甚至是首次公開麵世。其中乾隆皇帝與孝賢皇後大婚時的畫像,是意大利傳教士、清代宮廷畫師郎世寧所作,現藏於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為了此次展覽特地去商借的。同時借來的還有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乾隆南巡圖》,此外還展出了兩幅台北故宮限展珍品——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米芾的《蜀素帖》,僅展出40天。在近200組件的展品中,有一幅美麗的戎裝女子畫像引起人們的好奇,這是一幅西洋油畫,據傳是“香妃”畫像,但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由於畫卷時間長遠,卷軸下方的簽名已無從知曉。不過,這倒是給文藝作品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大可以再“戲說乾隆”。利用豐富的館藏,台北故宮每年舉行一次大展,2001年的主題是成吉思汗,2000年是宋代文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