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台北故宮,遊客還可以到四樓的“三希堂”品茗談心,小憩片刻。這個“三希堂”仿清乾隆皇帝的養心殿而設,除了展示王羲之的真跡外,四根梁柱上還掛著唐朝陸羽《茶經》的局部放大照片。當然,欣賞了古字器玩之後,最後還可以到複製品供應中心選購紀念品,帶回家慢慢賞玩。
台北故宮有仿古的展室展廳,同時又伴有現代化的展覽手段和展覽條件。當然並不隻是硬件,其他如文書檔案的整理、開發、利用也很好,特別是向社會提供一些檢索和服務,真正起到了一個博物館深層次的作用。在文物的保護方麵,台北故宮尤為盡心。
據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杜正勝介紹,新知識和科技的運用首先可以使文物免於火、盜而萬無一失,其次可使文物需要的溫度和濕度有充分保障,再就是能使藏品庫房的管理更加周密完備。按照台北故宮的規定,庫房開啟、關閉,須由分持電腦鎖卡片和普通鎖鑰匙的職員2人、工友1人同行,配合電腦控製中心完成作業。進出人員需要填寫庫房日記,並經電腦通過閉路電視錄像。開啟文物箱件,也需要工作人員2人、工友2人在場。非公務或非經核準,外人不能進庫房,包括院長本人。入藏庫房的文物,均需要經過熏蒸殺菌處理。
有意思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匣和畫軸與北京故宮的一模一樣,質地顏色以及入庫程序等,兩岸故宮也都非常統一。
那麼,台北故宮這麼多文物是怎麼編號的呢?故宮文物最早的編號方式,是以宮殿為單位,給予《千字文》一字為代號,如皇帝居住的乾清宮給“天”,皇後居住的坤寧宮給“地”,然後登記宮殿內陳設的文物,順序再給以流水號。大家一定好奇,想知道編號“天”字第一號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寶貝?大概誰也想不到,它竟是乾清宮內一個踏腳的木門墩,因為這是進門第一眼看到的東西,於是編列為第一號。這套千字文編號,台北故宮一直在延續使用。
至於兩岸文物交流和兩岸文物界的人員互訪,還是近10年的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兩岸文物交流也基本上是單向的。
台北故宮自1999年開始向大陸借展文物,當年為“三星堆傳奇”特展及“漢代文物大展”向大陸商借了“馬王堆漢墓”和“南越王墓”文物赴台,曾引起很大轟動。2001年,“天可漢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中赴台展出的陝西省唐代文物來自12家文物單位,共120組件,種類包括金銀、銅鐵、玉石水晶、瑪瑙和陶瓷等。至於台北故宮文物何時可赴大陸展出,當地的輿論一般認為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辦理“司法免扣壓”手續,主要是有人擔心台北故宮文物赴大陸展出,會被要求“物歸原主”;二是展室符合“恒溫、恒濕”的要求,這些可稱之為技術條件。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了中國曆代文化藝術精粹,展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曆史光輝。這裏每年接待參觀者約200萬人次,名列台灣地區主要觀光點接待人數的前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