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方法在沿用了40年以後已經不再采用了,從1992年起,故宮博物館的展櫃開始采用電子鎖了,不僅減少了繁瑣的過程,更提高了保護文物的安全係數。
目前為止,故宮在院內舉辦的各類書畫展覽達400多個。展品中最珍貴的要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件文物要是折合成人民幣得上億元。所以故宮的工作人員在取這些文物的時候都有嚴格的要求。
到文物庫房取文物的時候,首先必須獲得院長的批文,入庫應在兩個人以上,在文物提取單上需要有科長、兩位部門領導、一位文物監督部門的領導簽字,一級文物提取單上還要有院長的簽字。之後,還要清點傷況,進行雙人交接、簽字。這些手續一道都不能少。
進展室後,把畫從盒子中取出來之前,先要把身上的鑰匙,手腕上的手表,總之身上一切的金屬物品都摘下來,以免把畫刮壞。對取畫人的衣著也有要求,衣服必須質地鬆軟、貼身,而且衣服不能穿得太多,要保證行動方便。還要把衣服紮進褲子裏,把衣服的袖子紮緊,盡可能地減少衣服和畫之間的接觸。
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步驟,那就是淨手。完成了上麵所有的要求,才能把畫從畫盒中取出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隻有徐邦達、劉九庵等資深的書畫鑒定大家才有資格開卷一級品書畫,現在,沒有十幾年文物工作經曆的人,一般是不讓開卷一級品的。
取畫的過程就像在進行一種特殊的儀式,它是現代人和古人精神交流的前奏,也是現代人對古代文化的一種保護。
國寶保藏大盤點
現在故宮博物院裏的國寶,並非將清代皇帝的收藏品原封不動地收藏、陳列,它們的來曆都十分曲折,而且許多國寶入館的經曆都十分富有傳奇性。那麼,故宮博物院是如何從皇帝藏寶到博物院存寶、尋寶、鑒寶的?
●故宮書畫知多少
喜歡收藏與鑒賞的人們,總是喜歡探究故宮裏所收藏的書畫作品的詳細情況:故宮書畫作品的館藏情況怎樣?這些書畫作品是如何保管的?人們怎樣才能目睹這些珍藏的真實風采?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聶崇正先生對此進行過解答。
在退休之前的幾十年中,聶崇正一直從事著書畫作品的研究工作。據他介紹,目前故宮存留著100多萬件的文物,這個數目比巴黎盧浮宮珍藏文物的數量還要多,其中有金器、銀器、銅器、漆器、玉器、書畫等等,這些藏品是曆朝曆代藝術精品的大薈萃。而其中的書畫作品由於其所蘊涵著的特殊文化底蘊更是成為故宮藏品中最珍貴的一部分。
故宮的書畫作品分為三個類別:繪畫、書法和碑帖。從一紙薄薄的信箋到氣勢恢弘的12條屏,都是彌足珍貴的藏品。目前,故宮收藏有曆代書畫作品10萬餘件,是國內外收藏中國古代書畫最多的博物館,其中絕大部分是清代以前作品。
●情趣各異的收藏故事
這麼大的收藏量,自然會引起人們對這些藏品來曆的關注。聶老介紹說,目前故宮博物院現藏的書畫藏品主要是通過三種渠道獲得的。有的是從其他博物館調撥,有的是捐獻,有的則是出錢買回來的。“文革”前調撥和捐獻的比較多,“文革”後就主要通過收購了。例如《五牛圖》就是解放初花6萬港幣從香港購回的。現在靠調撥獲得藏品非常困難,因為其他的博物館一般都不肯放。
在故宮博物院,詳細記載著個人捐贈文物的人數和件數。從1949年至今,共有572人次捐贈文物,總數達21,875件。在這些捐贈者中,著名的書畫鑒藏家張伯駒先生恐怕是最為讓人記憶深刻的一位捐贈者了。
張伯駒先生是民國時期四大公子之一。他曾以重金買下西晉陸機的《平複帖》,這是我國傳世最早的名人墨跡。張伯駒對它愛同身家性命,抗戰時曾把它縫在夾襖中一同避難,建國後卻無償地獻給了故宮。1946年,當張伯駒先生得知隋展子虔《遊春圖》在北平露麵,唯恐其流失海外,於是變賣房產,搭上夫人的首飾,將這件書畫孤品買下,後來也捐贈給了故宮。如今,《遊春圖》成為故宮永世藏品,被置於地下文物庫一間密室,非特殊情況不予公開展示。
著名中醫陸觀虎先生20世紀30年代在天津以巨資買下乾隆琺琅冰箱一對。1985年,陸先生的女兒陸儀將這對冰箱捐贈給故宮,並一再表示:“物歸原主,理所當然”,無意受領任何報酬。
社會收購是故宮文物收藏的另一個途徑。解放初期至“文革”之前,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李可染諸大師的畫作,平均每平方尺不過十幾元、幾十元,有的僅僅幾元;二三百元可購藏傅抱石的丈二巨幅精品。
上個世紀50年代,在北京團城,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就設點專事鑒定、收購、登記、整理由故宮流散到民間的文物。當時北京琉璃廠一帶古董店及一些個人,經常把一些書畫送至團城,請他鑒別。徐邦達先生借此為故宮征集到大量的古書畫作品。1956年,這批書畫由文化部全部撥交給了故宮博物院,成為故宮博物院所藏書畫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