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閱讀寫作以及交流中,常常會出現一些文史常識的錯誤,這種錯誤有的隻是個別人的粗心,有的卻是一群人的誤解。細想這些錯誤,大致有幾個原因:

一、以文當史。

對於曆史,我們很多人並不是通過史書來了解的。大部頭的史學著作,往那一放,光是書的厚度就嚇得許多人沒有了翻閱的勇氣,更別說語言的乏味了。

文學作品就不一樣了。相對來說,文學作品塊頭比史學著作小,更重要的是,文學作品比史學作品趣味性強,更能吸引讀者的興趣,因此很多人更多的是借助曆代文學作品來對曆史進行了解。但這就很容易走入一個以文當史的誤區。

文史不分家,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學發展中,文學往往是借著曆史來搭台唱戲的。中國最初的文學與曆史是歸於一類的,如先秦的《左傳》《國語》等,既是史書,又是文學著作;魏晉時的誌怪小說,既是史實,又是文學創作,直到蕭統編《文遜,才把文學和曆史區分開來。

史是孕育文的土壤,文是盛開在史上的花,曆史的積澱,提供了文學創作的源泉。但曆史是客觀的,而文學卻是人的主觀創造,它可以來源於曆史,卻並沒有忠於曆史的義務。因此,文學並不等於曆史。

然而,很多時候,很多人在進行文學閱讀的時候,更多的是看到文學花朵的色彩繽紛,而忽略了曆史的真實,將文學的創作當成了曆史來信奉。文學作品,尤其是優秀的文學作品,憑借其特有的魅力,征服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讀者在接受這一作品的時候,往往不經意間就將其中的一些內容當成了真實,如《三國演義》給後人的影響。很多人都知道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那個“三國”,卻並不清楚陳壽《三國誌》中那個更接近曆史真實的“三國”。

二、主觀臆斷

漢語是世界上表意最為豐富的語言之一。不同的語境、語氣等都會造成語義上的變化。同時,不同時代的文化習俗、審美標準等方麵的改變,同樣也會對語詞的意義產生影響,再加上特有的曆史典故等等,從而使得漢語的表意更加變化多端。

人們在麵對不熟悉的文本時,懶於考證,於是就直接憑主觀臆測來斷定其意義。或斷章取義,或望文生義、或牽強附會,等等。

三、知識缺乏

知識缺乏是造成誤解的罪魁禍首。正是因為對相應常識缺乏了解,才使得人們在閱讀寫作以及日常運用中主觀臆斷、以文當史。因此要想盡量讓自己少出醜,少犯錯,最基本的途徑就是不斷增加自己的文史常識儲備。

語言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不同的時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蘊含,而這種文化蘊含的不同,往往會反射於文學之中。因此,很多的事物、詞彙、意象,在曆史的不同階段,其代表的意義往往是有區別的。如感情色彩的轉換、詞義的變化等等。

本書就是主要從這三個方麵出發,對文學作品中的一些與史實有出入的人物故事進行考察,對今人閱讀中有爭議的一些詩詞章句加以介紹,對一些使用中容易混淆、容易出錯的詞彙做出分析,同時探討了一些俗語的由來,介紹部分古代的禮儀習俗常識,希望能為讀者在以後的學習和運用中提供一些幫助。

限於編者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書中若有失誤之處,衷心的希望學界同仁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共同進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