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哲學(2 / 2)

(三)佛教的“涅槃”

佛教與儒道的區別當然很大,但它們在視生命存在高於一切的方麵則有共通之處。儒家視人之道德生命至高無上,道家視人之得“道”之生命為最高,佛教則把人們實現“涅槃”的不生不死之永恒生命當作人生最高追求。佛教不僅指人們的日常生活無意義皆空幻,而且認為人們的現實生命亦無價值,亦空幻。因此,人們必須放棄世俗的生活與生命,趨於“涅槃”之境,此時此地,人們的生命獲得了最高價值,生活也臻於最大的意義——是為不死不生之永恒幸福。《遊行經》雲:“佛為海船師,法橋渡天人。亦為自解結,渡岸得升仙。都使諸弟子,縛解得涅槃。……戒定慧解上,唯佛能分別。離苦而化彼,令斷生死習。”可見,儒佛道三家都強調對人的世俗生活必須有所規範和限製,當然,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儒家以禮儀規範來克製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欲望,但不否定人們日用庸常的意義;道家以“無為之道”為人們生活的核心,要在使人之生活藝術化和美學化;而佛教則以清規戒律來窒滅人們世俗的追求,要求人們放棄生活返歸生命。一為入世,一為遁世,一為出世,但卻都表現出以光大人之生命(此生之生命與來生之生命)存在而貶抑人之世俗生活的品格。

(四)道教的“福祿壽”

至於中國本土生長出的道教,則又與儒佛道家有所區別,它主要是沿著道家不拒絕世俗生活的路子走下去,從“保身全生,以盡天年”、“自然無為”、“逍遙之遊”、“神人真人仙人”等等觀念發展成一種極為關注普通百姓之日常生活的宗教係統。簡言之,道教以求人間之“福、祿、壽”為宗旨,創設出一整套的儀式、法術、神仙係統,包括內丹外丹等等。所以,與儒、佛、道家的觀念皆隻重人之生命不同,中國道教對現實中人的世俗生活給予了最大的關注。但值得指出的是,中國道教並不是忽略人之生命,隻是把人之生命與生活融為一體,認為人生活本身的滿足便是人生命的安頓之處和最大的價值所在,《列子·天瑞篇》雲:

孔子遊於太山,見榮啟期行乎成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孔子曰:“先生所以樂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寬者也。

“常”與“終”實為世俗生活中所現之“道”,一個人隻要是在生活過程中安於所處,足於所獲,便能夠遠離憂愁獲得快樂。不過,《列子》一書仍有著濃厚的道家氣息,後演變成《衝虛至德真經》,成為了道教的經典。道教的宗旨就在於從求得人們世俗生活快樂與幸福出發,運用咒法、符籙法、齋醮、內外丹、“服氣”、導引、辟穀、房中術、行善修德等等,來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皆成為有福之人、有祿之人、有壽之人,甚至“白日飛升”,成仙了道。這些世俗生活上的極致狀態,在道教思想家看來,也就是人的“性”與“命”的最完善的境界。

可見,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曆史時期發展而出的儒、釋、道(道家與道教),在人生問題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亦有相異之處。不過,在思路上則基本上有兩種類型:儒家、釋家、道家皆重生命安頓、生命本真、生命超越,而道教則重生活的快意與幸福,這可以說是儒家釋家道家和道教在人生哲學上最重要的分水嶺之一。由此,二類不同的觀念存在著一定的相斥性。不過,中國文化最最顯著的特色亦是其優異之處,就在於她的融會貫通性,四種最為主要的思想資源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既相斥亦相合,既互為批評又相互吸收,從而形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傳統人生哲學,並對傳統社會裏的中國人產生了極大極廣極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