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征途(1 / 3)

55,在十九世紀不斷推進的美國邊疆,人口流動性對於大家庭與小社區的破壞作用至少與今天一樣強。實際上許多核心家庭都是自願選擇隔離生活的,幾裏以內沒有鄰居,不屬於任何社區,但他們似乎也沒有出問題。

56,進一步來說,美國邊疆社會的發展也十分快速而深刻。某人可能生長於木屋中,不受法律秩序的製約,以野物為主食。而到老時他可能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生活在法律約束的社區當中。與典型現代人在一生中遭遇的變化相比,這種變化更為深刻,但是看起來似乎也沒有導致心理問題。實際上,十九世紀的美國社會基調樂觀而自信,與今天大不相同。【8】

【8】的確,我們清楚十九世紀的美國也存在著自己的問題,而且還十分嚴重。但是為了方便討論起見我們在這裏姑且簡化一下實際情況。

57,我們認為這其中的區別在於現代人(基本有理地)感到變化是強加在他身上的,而十九世紀的邊疆開拓者則(也同樣基本有理地)感到他自己造成了變化。開拓者定居在自己選擇的地點,並用自己的努力將其改造成農田。當時一個郡縣裏往往隻有幾百戶居民,這個郡縣的孤立性與自主性也遠遠超過今天的郡縣。因此,開拓邊疆的農夫參與了一個相對較小的團體並創建了一個新的有秩序社區。這種社區的創立算不算進步盡管可以討論,但無論如何開拓者的權力過程得到了滿足。

58,變化迅速且/或缺乏密切社區紐帶但卻沒有像今日工業化社會那樣發生大規模行為異常的社會可能還有其他例證。我們意圖說明現代社會當中社會與心理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們沒有足夠的機會來正常地完成權力過程。我們並不認為現代社會是唯一一個打斷權力過程的社會。很可能絕大多數文明社會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幹涉權力過程。但是在現代社會這個問題尤為尖銳。左派主義,或者起碼說最近形式(二十世紀中後期)的左派主義,正是權力過程剝奪所導致的症狀的一部分。

現代社會對於權力過程的打斷

59,我們將人類的欲望分為三類,(1)可以通過最少努力得到滿足的欲望;(2)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才能滿足的欲望;(3)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充分滿足的欲望。權力過程滿足的是第二種欲望。第三類欲望越多,人們就越發沮喪憤怒,最後則會發展成失敗主義與抑鬱症。

60,現代工業社會傾向於將人類的自然欲望推向第一類與第三類,第二類欲望則越發人為化。

61,在原始社會,物質需求一般屬於第二類,必須付出大量努力才能獲取。現代社會在傾向於保證令所有人【9】都能用最小努力換取物質必需品,因此物質需求就被推到了第一類。(有人可能並不認為保住工作隻需要“最小化”的努力;但是一般來說,中低層工作所要求的隻是服從而已。隻需要在規定地點站著或坐下,根據指定的方式完成指定的任務。在工作中基本上沒有自主,因此對於權力過程的需求也就沒有得到滿足。)

【9】(第61段)我們這裏忽略了下層階級,隻討論社會主流。

62,社會需求,例如性、愛與社會地位,在現代社會中往往屬於第二類,當然這還要取決於每個個人的具體情況。【10】但是,除非某人對於社會地位有著特別強大的欲望,滿足社會欲望所需的努力依然不足以充分滿足權力過程的需要。

【10】(第62段)有些社會科學家、教育者、“精神健康”專業人士以及其他類似人物正在竭力將社會欲望推入第一類,從而使所有人都能擁有滿意的社會生活。

63,因此屬於第二類的特定人為需求就被創造了出來,借以滿足權力過程的需要。廣告與營銷的發展使人們覺得他們需要他們的祖父母們做夢也沒有想過的東西。他們需要花大力氣掙錢來滿足這些人為需求,因此這些需求就歸於了第二類。(見80-82段)現代人想要滿足權力過程的需要就必須主要依靠追求由廣告與營銷工業創造出來的人為需求【11】以及替代行為。

【11】(第63段)對於獲取物質的無盡欲望是否真是廣告和營銷行業的人為創造呢?當然,人並沒有與生俱來的獲取物質欲望。在許多文化中,人們對於物質必需品之外的物質財富並沒有多大興趣,以滿足他們的基本生理需求(澳大利亞原住民,傳統墨西哥農民文化,一些非洲文化)。另一方麵,在工業革命前,獲取物質行為作用重大的文化也有許多。因此,我們不能說當今以獲取物質為導向的文化完全就是廣告和營銷行業的創造。但很顯然,廣告和營銷行業對於這種文化的創造有著重大的作用。如果沒有確鑿證據表明如此大手筆的開支一定能增加銷量,大公司是不會花費數百萬美元做廣告的。一名FC成員幾年前遇到了一個銷售經理,此人坦率地告訴他,“我們的工作是讓人購買他們不想要且不需要的東西。”然後他描述了一個未經訓練的新手如何向人們介紹關於產品的事實卻賣不出去,而一個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專業銷售員卻可以麵向同一批人打開銷路。這表明人們在操縱之下購買了他們並不真正想要的東西。

64,看來對於很多人甚或大多數人來說,人為形式的權力過程是不夠的。二十世紀後半期社會批評家的著作中反複出現的一個主題是困擾很多現代社會成員的無目的性。(這種無目的性通常有其他名稱,如“失範”或“中產階級空虛”)。我們認為,所謂的“身份危機”其實是對於目的性的尋找,往往是為了投入一項合適的替代活動。存在主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是現代生活對於無目的性的回應。【12】對於“滿足感”的搜尋在現代社會中非常普遍。但我們認為,大多數以獲得滿足感為主要目標的活動(即替代活動)並不能帶來完全令人滿意的滿足感。換句話說,它並不能完全滿足對於權力過程的需要。(見第41段),這一需要隻有通過擁有外部目標的活動才可以得到完全滿足,如物質必需品,性,愛情,地位,複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