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每周都給自己製訂周計劃,每周都沒能完成,她的挫敗感與日俱增,最後有了輕度抑鬱的傾向。
發現她抑鬱傾向的是她的同事兼朋友,朋友及時提醒她去看心理醫生,還很熱心地給她推薦了一位。那個心理診所就在芝麻上班經過的地方,芝麻下班時便可以順路過去。
心理醫生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女性,整個診斷的過程更像是在聊家常。起初芝麻還不願意說太多,但隨著醫生的耐心引導,她最終將自己的煩惱和盤托出。
她說起小時候想做的事情,說起長大後想做的事情,說起現在想做的事情,她提到那張永遠都不能被執行的計劃表,提到無法完成計劃後深深的挫敗感。
在聽她講完之後,醫生希望能看看那張計劃表,剛好芝麻的手機裏有她拍的計劃表的照片,於是便拿出來給醫生看。
醫生在看過之後,對芝麻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完全按照這個計劃去做,那最後隻能是兩個結果——第一,過勞猝死;如果你幸運地活了下來,那麼第二種情況就是,你最後發現自己還是一事無成。”
這話讓芝麻有點兒意外,她能理解第一點,但她不能理解第二點。
“為什麼呢?”
“你要進行的項目太多了,”醫生說,“你現在試著想象七種你十分喜歡吃的食物。”
芝麻想了想,說出了幾種,包括水果、炒菜和西餐中的甜品。
“現在想想你把它們同時放進嘴裏會是什麼味道。”
芝麻皺起了眉頭。
她不知道那會是什麼味道,但她知道那一定很難下咽。
“你的計劃給我的就是這樣的感受,”醫生說,“你在你的人生裏塞進了太多的東西,你未必有足夠的精力去消化它們。”
“其實人的願望總是多種多樣的,”醫生說,“我小時候有一陣子想要當飛行員,還有一陣子想要當健身教練,後來又像你一樣,想要當個畫家。”
“那您的意思?”
“你可以把計劃上的大部分內容都刪掉,隻留下你最想要做的兩件事情,你可以仔細取舍,然後用心地去執行它們。”
芝麻接受了醫生的建議回了家,在經過仔細篩選後,她覺得當下的願望更加重要,最後她選擇了學習外語和健身。
當計劃表上隻剩下這兩項後,芝麻一下子就感覺輕鬆了許多。
一周過後,雖然學習外語並沒有嚴格按計劃執行,但她的確有了進步,而健身方麵則容易得多,她順利地完成了既定計劃。
在精簡了計劃的前提下,她反而能把人生過得更加有意義,或許這便是取舍的智慧。
她每周都給自己製訂周計劃,每周都沒能完成,她的挫敗感與日俱增,最後有了輕度抑鬱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