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問題官員“東山再起”為哪般(1 / 3)

官員問責體現的是官員任免機製上的完善性和科學性,讓有能力的“問題官員”複出,則更多地體現出政治理念與製度的理性。

進入2008年9月,多位中高級官員在襄汾潰壩和“問題奶粉”等重大安全事故中因問責而辭職或被免職。人們在肯定果斷問責的同時,對這些官員被問責後涉及“複出”的程序也比較關心。

此前的8月28日,一篇題為《掌控當前經濟形勢的政策建議》的文章在網上引起公眾的關注,文章署名為“原國家統計局局長、現中海油高級研究員”。記者了解到,該文之所以能夠引起公眾的關注,並非文章的內容,而在於文章的作者——邱曉華。這是邱曉華被“雙開”消失後首次露麵。

2007年1月23日,新華社發布消息稱:“經查,邱曉華在任國家統計局領導職務期間,收受不法企業主所送現金;生活腐化墮落,涉嫌重婚犯罪。”邱曉華被開除黨籍,並給予行政開除處分,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裏,有關邱曉華的情況卻未見有下文,也無正式的消息披露。直到這次看到他時,這名前高官已陡然“變身”為大型國企“高級研究員”了。

邱曉華的複出過程,使公眾在“雲山霧海”中留下不少的懸疑。事實上,在邱曉華之前,類似的高官複出現象不斷。

“隨著我國官員問責製不斷規範和完善,而與之相對的官員複出機製卻並不健全,相關規定十分模糊、籠統,缺少操作性和程序性,彈性和隨意性很大,需要盡快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問責官員複出機製。”國家行政學院龔維斌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隻有通過製度化程序賦予權力的複出官員,才會讓公眾心服口服,而官員在重新履職中也才會更有底氣。如果沒有科學的製度支撐,官員複出缺乏嚴格的程序性,會令官員問責製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受到損害。”

“問題官員”悄然複出

2008年9月14日上午,“複出”剛滿一年的山西省省長孟學農因為襄汾潰壩事故再次請辭,成為公眾視野中第一個兩次請辭的省部級官員。

2003年“非典”時期,包括孟學農、張文康在內的千餘名各級官員,因隱瞞疫情或防治不力而被“問責”。隨後,在鬆花江汙染事件、重慶開縣特大井噴事故、北京密雲踩踏事故、山西“黑磚窯”事件等重大事故中,高層一次次“鐵腕問責”,讓一個個行政不作為、亂作為者丟掉“烏紗帽”。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我國建設責任政府的力度不斷加大,官員非正常“下馬”現象也不斷增多。但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有些官員被問責後又很快複出,而複出的程序又不公開透明,致使社會上議論紛紛。

2003年因處理SARS疫情不力,衛生部長張文康與北京市長孟學農被免職,其後張文康轉任宋慶齡基金會副主任,並當選全國政協科文體委員會副主任,而孟學農則獲任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委辦公室副主任,後任山西省省長。國家環保總局原局長解振華因2005年11月鬆花江汙染事件引咎辭職。2007年1月5日下午,解振華的名字出現在國家發改委網站新領導名單中。2003年12月23日,重慶開縣井噴特大事故奪去了243條人命;2004年4月,中石油老總馬富才提出引咎辭職,後複出任國家能源辦副主任……

從上述可見,有些官員因各種原因丟了“烏紗帽”,但在“風暴”過後又被委以重任的情況成了政壇新“慣例”。

“目前很多官員都是悄然複出,對公眾欠缺一個應有的說明。因此,往往令公眾對之前的問責產生質疑。”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成言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是本著‘治病救人’,還是‘發揮餘熱’的精神,有些官員複出本身並沒有錯,這表明了政府在幹部任用上的突破,對於違法違紀官員,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視其具體情節,安排合適的職位,讓其繼續發揮有益的作用。這體現出政治理念與製度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