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學曆造假現象泛濫,不但損害了高校的學術風氣,助長了官員造假之風,也動搖了社會的公平和信用基礎。
大專、本科、碩士、博士……近年來,中國政界掀起了一股攻讀學位的熱潮,一些官員的學曆年年看漲,文憑越拿越高。
無疑,官員注重理論素質的提高和知識更新,在職刻苦攻讀獲取更高學位,值得鼓勵和提倡。但記者調查發現,也有不少官員平時不學習,卻千方百計地利用手中的權力和公款,與一些高等教育機構“合謀”,在短期內“大躍進”式地完成了“知識化”任務。
有關專家指出,官員學曆造假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腐敗行為,不但損害了高校的學術風氣,助長了官員造假之風,也動搖了整個社會的公平和信用基礎,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秘書坐滿一教室
據了解,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為推進幹部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中央對領導幹部的學曆要求進一步提高,而且有了明確的規定。
1995年2月,中共中央頒布《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規定:“提拔擔任黨政領導職務的,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省(部)級領導幹部一般應當具有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006年1月,中共中央組織部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縣(市、區、旗)黨政正職隊伍建設的意見》規定:“縣黨政正職隊伍要以45歲左右的為主體,一般應當具有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盡管中共中央組織部特別強調防止在年齡和學曆上搞“一刀切”,但記者調查發現,這在一些地方組織部門的實際操作中卻走了樣。由此,學曆既成為一些官員炫耀的資本,更成為他們提拔任用的一塊“墊腳石”,從而也促進了官員追求高學曆的積極性。
“平時忙於政務,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在湖南某縣做副縣長的一位朋友向記者抱怨道,“不管有多大的政績,要想再往上升遷,學曆還是上級考慮的硬件,再忙也得想法弄個學曆。”
“我原來在鎮裏做書記,一些政績不如我突出的人都到縣裏工作去了,就是輪不到我,還不就因為我是個專科生嗎?”這位朋友感慨地講述了他的經曆,“後來我報了省委黨校,沒去幾次就弄了個本科學曆,第二年就如願提升為副縣級幹部。我也知道,文憑是混來的,那也是沒辦法。”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與這位官員有類似經曆的人不在少數。為此,有些官員一方麵沒有相應學曆,一方麵又想進一步發展,獲取更高的職務,就開始想方設法地利用手中的權力和公款獲取學曆。
“有些官員混文憑的方式,真是千奇百怪。”北京某高校研究生院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報名、考試、結業時,官員們會親自出麵,平時上課基本上就由秘書代替,甚至有時會出現秘書坐滿一教室的滑稽場麵。”
“我複旦大學研究生畢業給領導當秘書,工作還不滿一年,就被調到駐京辦,平時的工作就是替領導去學校聽課、完成作業,還有負責與導師搞好關係。學期末領導來考試,基本是開卷考,考題也很簡單。平時成績占80%,考試占20%,隻要我這裏沒問題,就是領導考零分,最後的科目成績也合格。”日前,南方某地區駐京辦的一位工作人員神秘地向記者透露,“等領導一拿到學位,我就回原單位,這兩年在北京的表現,對我以後的發展很關鍵。”
“官員為弄文憑,讓秘書替自己上課,用公款賄賂導師、學校讓自己蒙混過關,在社會上已是公開的秘密。”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成言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目前官員文憑造假有兩種情況:一是“假的真文憑”,即文憑“注水”,沒有相應的學業經曆和知識含量;二是“真的假文憑”,即辦假證。一般來說,大小官員由於具備一定的資源優勢,有條件搞到“假的真文憑”。再說,使用“假的真文憑”,不容易被識破,風險要比使用“真的假文憑”小得多。
由於中央部委要求嚴格,在學曆造假問題中,地方相對要嚴重得多。事實是,目前不少地方官員已通過各種途徑拿到了“假的真文憑”。在西部的一些貧困地區,隻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人才濟濟”,從縣委書記、縣長、副縣長,甚至鎮長、鄉長、派出所所長,名片上大多印有“經濟學碩士”“法學碩士”等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