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轉非領導幹部職務的暗流(2 / 3)

造成實質上的人才浪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幹部人事領域改革取得很大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廢除了領導幹部終身製,實行退休製和任期製。

“領導職務可轉任非領導職務,這種製度設計的初衷,是在領導職數有限的情況下,解決那些沒有擔任領導職務的公務員的職級待遇。”李成言認為,“實施任期製,來自領導幹部的阻力不小,‘轉非’就成了領導幹部退居二線的平穩出口。”

從各地領導幹部“轉非”情況看,一般是廳級幹部58歲“轉非”、處級幹部50歲出頭“改非”、科級幹部40多歲“轉非”。這意味著,公務員在一定年齡還晉升不到相應級別,“轉非”就成為必然選擇。對領導幹部“轉非”持讚同態度的受訪者認為,這有利於精簡人員,可從根本上解決班子臃腫狀況,有利於培養青年幹部,加快新老交替步伐,增強各級班子的活力。

但記者調查發現,在現行體製導向下,“轉非”也產生了不少深層次的問題。盡管領導職務幹部“轉非”,為推動幹部年輕化打開突破口,有助於完善幹部任期製的實施環境,但客觀上也收窄了基層非領導職務幹部的晉升空間,導致相當多基層非領導職務幹部工作上沒有盼頭,得過且過,降低了工作效率。

同時,不少地方對“轉非”領導幹部的使用管理十分鬆散。比如,有些單位盡管給“轉非”領導幹部安排了工作,但沒給予相應的工作條件;有的安排工作很少,分配任務很輕;有的甚至根本不安排工作、不分配任務,以至“轉非”領導幹部成了機關編內的“自由人”,權力小責任也小,但待遇比其他人員高,加劇機關人浮於事的現象。

在記者的隨機采訪中,不少“轉非”幹部認為自己仍年富力強,希望能再繼續承擔一部分工作。其他幹部針對“轉非”領導幹部人浮於事的狀況,也普遍抱有不平衡的心理,認為“轉非”領導幹部可為他們分擔更多的工作壓力。

“大多‘轉非’幹部是單位的老領導,不但資曆深,而且架子也很大。”北京市某局一位負責人向記者抱怨,“正因如此,對‘轉非’領導幹部不太好管理,有的‘轉非’領導幹部失落感很強,對工作喪失熱情,有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單位也隻好睜隻眼閉隻眼,不好太多過問。”

多位受訪的機關幹部坦言,相當一部分“轉非”領導幹部,雖工作經驗豐富,業務技能嫻熟,“轉非”後卻派不上用場,造成人才浪費。

據反映,“轉非”也使一些能力強、經驗豐富的領導幹部過早退出領導班子,而一些年輕幹部剛進入領導班子,工作經驗不足,一時難適應工作需要,削弱了領導班子的整體力量。

折射“官本位”意識

有受訪專家認為,“轉非”還是一種“官本位”的製度設計思路,即借機讓他們流連於官場,享受官員福利和待遇,保持一種心理平衡。這種“轉非”折射出“官本位”意識在社會生活中,仍有較深影響。

“一些地方沒有把發揮‘轉非’領導幹部的作用視為必要,從而作出合理的工作安排,導致大量‘轉非’領導幹部享受著高待遇,卻沒做與待遇相稱的工作。”國家行政學院龔維斌教授認為,“社會上對‘轉非’領導幹部仍存偏見,認為‘轉非’領導幹部光拿工資不做事,這使一些想做事的‘轉非’領導幹部心存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