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官員心理危機幹預“軟肋”(3 / 3)

“很多官員在心理高壓狀態下工作,有些雖然自覺出現了心理問題,卻不知道該如何緩解;有的雖然也認識到心理谘詢、心理治療能為其緩解心理危機,但目前還是很有顧慮的,不願意放棄一些東西去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所以使自己身心狀態總是處於惡性循環中,走在崩潰的邊緣。一旦受到外界刺激,覺得無路可走時,就會增加自殺的可能性。”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胡仙芝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如果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就不得不放棄很多已經得到的東西。”北京市直屬機關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官員對記者直言,“我即使感覺自己心理有問題,也不會去谘詢,因為沒有人能保證我這些隱私不外傳。我也不願意向家人或朋友傾訴,以免讓他們擔心,所以什麼事情都自己扛著。”

官員心理危機幹預需常態化

受訪專家認為,官員的心理健康問題,表麵看隻是個體的心理現象,但深層次上看卻是一個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好這個問題,不僅要從官員個人身上入手,更為重要的是需要來自官員管理監督部門的重視,同時也需要從製度、社會、文化等方麵來加以解決。

“官員的心理要健康,前提是要有一個人人清廉的政治環境,讓官員不想貪、不能貪、不敢貪,用製度保護官員的心理健康。”李成言認為,“中央2010年2月24日新發布《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幹準則》,在規範黨員幹部行為方麵強調52個‘不準’,並在實施與監督方麵有具體措施,使官員廉潔從政更多了一些製度保障。如果官員腐敗問題得到有效控製,那麼官員自殺的情況自然會逐步減少。”

“健康的心理來自於包容、開放的心態,這種心態與社會心理狀態息息相關。”胡仙芝認為,“官員作為執掌公共權力的特殊主體,應該還權力以公共性、開放性,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樣執掌權力主體的心理也變得更加‘陽光’一些;讓權力運行具有更多的合作性,少一些不當的競爭性,減少暗箱操作和不透明,這樣也容易與社會和他人形成比較平和的關係,有利於官員的心理健康,有利於政治的清明。”

“有關部門應該鼓勵官員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心理谘詢,開展工作減壓和心理疏導,堅持心理健康培訓和一些問題的心理矯正。”胡仙芝建議,“根據不同官員的工作性質和特點,舉辦健康心理的專題培訓班,運用正麵典型事跡進行引導,利用反麵典型案例開展警示,指導和幫助官員培養健康從政的心理意識。”

“紀檢部門要關心官員的心態動向,及時發現和糾正官員自身存在的問題。”齊善鴻認為,“應把官員心理健康和心智強健的教育,列入培訓的重要內容,幫助官員掌握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可引入一些心理學方法和現代化手段進行必要的測試,對官員心理危機幹預要做到常態化。”

同時,齊善鴻還建議:“根據官員的特殊情況,可為官員開通心理健康谘詢熱線,聘請資深專業人士為心理谘詢或治療專家,向承受壓力的官員提供心理谘詢、心理疏導和心理保健。同時必須清楚,這樣一個看似心理性的問題,實則是多年來個人信仰和心智模式建設的製度化和訓練力度不足所產生出來的一個具體表現。如果要長期從根本上解決,就必須從人員選拔、執政能力訓練、信仰強度的培育和心理紓解幾個方麵同時入手。”

針對官員擔心自己隱私泄露這個問題,施承孫特別建議:“要解決這個問題,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第三方的機構來進行處理。比如,一些外資企業在開展員工幫助計劃(簡稱EAP)時,往往是把這個服務項目讓一個專門機構來做。這樣,服務開始更加專業,同時可以確保內部員工的隱私得到維護。”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外界對官員心理危機的幹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官員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為此,施承孫還建議:“官員承受著來自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麵的多種壓力,這些壓力會導致人的應激反應。如果出現心理危機,官員可自己進行心理調節,包括宣泄、幽默、升華,還有放鬆、助人等等。”

“如果從體製上解決官員‘能上不能下’的問題,官員麵對官場競爭就會坦然得多,壓力就會小得多。”中國社會科學院尹韻公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一般來說,官員在崗位調整期間內心矛盾比較多發,這時有關部門要注意多與官員進行談話溝通,以調適好官員心理。”

尹韻公還建議:“在官員選拔過程中,要盡量減少不確定性因素,不但要增強官員選拔的公開性和程序性,還要考慮官員選拔的民意基礎,使官員晉升有序而公正,從而減少因仕途不可預期而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