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後記 我期待不同的聲音(1 / 1)

我一直穿行在新聞與文學之間。

新聞與文學的結緣早有由來。在我國報業初創時期,即在新聞紙上給文學辟出一塊地盤,稱之副刊。

新聞反映的是客觀事實,而文學表達的是主觀情感。文學是通過真情來表現生活,有了真情,文學所表達的思想才有力量。新聞則是以真實作為準則,因而永遠拒絕虛構。

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我就一直在新聞與文學中,不斷進行著理性與感性的思維交替。但我願把新聞作為更具意義的事情來做,因為我認為這是洞察社會最好的捷徑。

從2005年開始,我減少了文學創作,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調查性報道中。

調查性報道是一種以較為係統、深入地發現政府、公共機構以及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法為主旨的新聞報道形式。

作為一名調查型記者,我不僅希望自己是公共信息的傳播者、重大事件的記錄者,更是社會問題的揭露者、民眾權益的維護者、時代進步的謳歌者。我深知,真正偉大的新聞作品的產生,從來都是伴隨著無數次艱辛甚至危險的采訪,最終才能揭開幕後真相,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麵前。

在調查性報道中,我盡量做到報道平衡,盡可能給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證的一方說話的機會。在證據的使用上,尤其避免“一邊倒”的證據篩選方式,盡量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選取事實,平衡、客觀地使用證據。

我始終在朝這個目標風雨兼程,並且珍惜每次機會,以期寫出更多符合公眾和社會倫理期待的精品。

本書共收錄了我自2005年以來發表在《望》《半月談》上的62篇深度調查,其中不少被《文摘報》《作家文摘》《中國剪報》《聯合早報》《國際時報》等海內外刊物轉載,有的被中央領導批示,產生過重大的社會影響。

本書所選的稿件,在出版時作了極少細節上的修改。需要說明的是,文中反映的多數問題,是我們社會轉型時期的正常現象,有些在高層決策的力推下,正得到逐步解決,有些依然值得繼續關注,也期盼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有更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

這部書的出版,得到許多專家學者、領導及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我始終心懷感激。首先,我要感謝李成言、尹韻公兩位我敬重的老師在百忙之中為本書撥冗作序。

同時,我要感謝汪玉凱、毛壽龍、喻國明、周孝正、任建明、應鬆年、葉篤初、齊善鴻、胡仙芝、龔維斌、張鳴、賈西津、魯照旺、杜立元、邱霈恩、楊帆、黃小勇、許耀桐、李煒、李紹榮、沈友軍、談方、麻國安、洪道德、趙春燕、陳傑等數十位知名專家學者,他們經常接受我的采訪,總是不厭其煩,他們淵博的學識和謙遜的品質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我的這部書中,隨處閃現著他們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其次,我要感謝新華社《望》新聞周刊編委會執行主任、執行總編輯湯華和新華社北京分社副社長蘇會誌,他們是我現在或曾經的領導,也是我的兄長或老師,他們既為我創造了很好的平台以及很寬鬆的成長環境,也給了我很多悉心的指導,我有今天這點成績,與他們密不可分。

再次,我要感謝新華出版社張敬、九州出版社鄭闖琦、北京重光律師事務所餘英傑、大眾華文(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李赫、新華網劉秉華等朋友,是他們給予了我最真誠的鼓勵和幫助,才使這部書得以這麼快麵世。

第四,我要感謝華夏出版社的編輯,他們為此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最後,我要感謝我妻子。感謝她給我一個溫暖的家,是她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對家庭默默的付出,才使我能夠安心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每次深入而艱苦的采訪調查中。

當然,此書出版,隻是起點,而不是終點。我期待不同的聲音,也期待有更多善意的批評和指正。我的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李鬆

2010年12月1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