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哀溺

“原文”

永之氓鹹善遊。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齊,船破,皆遊。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

其侶曰:“汝善遊最也,今何後為?”

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

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

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

“譯文”

永州的老百姓都很會遊泳。一天,河流突然漲了很大的水。有五六個人乘小船橫渡湘水,船駛到河流中間,給浪打翻了,他們都下船遊水。其中有一個人竭盡全力也遊得不遠。

他的同伴說:“你是最會遊泳的,今天為什麼落後了?”

他回答說:“我腰身上纏著千金,太重了,所以落後了。”

同伴又說:“為什麼不扔掉它呢?”他沒有答應,隻搖搖頭。過了一會兒,他更加疲憊了。已經遊到岸上的同伴大聲地向他呼號道:“你太愚蠢了!生命都保不住了,還要錢幹什麼?”這個人仍是搖著自己的腦袋,結果被淹死了。我很可憐他。而且每當想到這件事,我就聯想,如果發展下去,難道不會因為錢財越多而淹死更多的人嗎?

“說明”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那種過分貪圖錢財,甚至把錢財置於生命之上的人,必然葬身其中。

按 圖索驥

“原文”

伯樂《相馬經》有“隆顙日,蹄如累麴”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

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禦也。”

所謂“按圖索驥”也。

明·楊慎《藝林伐山》

“譯文”

伯樂《相馬經》裏有“高大的額頭,像銅錢般圓大的眼睛;蹄子圓大而端正,像堆疊起來的曲塊”的話語。他的兒子就手拿著這本《馬經》去找千裏馬。他出門看見一隻大癩蛤蟆,對他的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馬,與書上寫的大略相同,隻不過蹄子不像堆疊起來的曲塊罷了!”

伯樂知道自己兒子愚蠢,隻好轉怒為笑地說:“這匹馬喜歡跳躍,不好駕馭呀!”

這就是所謂的“按圖索驥”!

“說明”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認識事物,必須通過實踐,透過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質特點,不能生搬硬套,隻拘泥成法辦事。

百發百中

“原文”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

養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

《戰國策·西周》

“譯文”

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人,很善於射箭。離開柳樹一百步而射樹葉,百發百中。左右的人都叫好。

有個人從旁走過來說:“你已經善於射箭,可以教給你如何學射了。”

養由基說:“人人都叫好,你卻說可以教我如何學射,你何不代我射它一下?”

這個人說:“我不能教你左臂支起來持弓、右臂彎曲持箭的射箭方法。那種射柳葉的功夫,雖然百發百中,但是不知道在適當的時候停息一下,過一會兒就會氣力倦怠,弓也拉不開,箭也歪歪扭扭,一箭射不中,那便前功盡棄了。”

“說明”

這篇寓言說明做事情要適可而止,取得成功後應善於休息調整,否則將前功盡棄。

暴富

“原文”

人有暴富者,曉起看花,啾啾稱疾。

妻問何疾?

答曰:“今早看花,被薔薇露滴損了,可急召醫用藥!”

其妻曰:“官人你卻忘了當初和你乞食時,在苦竹林下被大雨淋了一夜,也隻如此?”

明·馮夢龍《廣笑府·偏駁》

“譯文”

有個暴富者,早晨起來看花之後,有氣無力地呻吟自己有玻妻子問他什麼病?

他回答說:“今天早晨看花時,被薔薇露水滴傷了,可否快點請醫生來診治!”

他的妻子說:“老爺呀!你忘了當年我和你一起在外麵乞討的情景,當初在苦竹林下被大雨淋了一夜,我們不是也過來了嗎?今天早晨的露水算得了什麼?”

“說明”

這說明暴富者一旦有了錢,就忘了過去,自嬌自貴,令人作嘔。勞動人民應保持儉樸的本色,千萬不能嬌生慣養。

杯弓蛇影

“原文”

(樂廣)嚐有親客,久闊不複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

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複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複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屙頓愈。

唐·房玄齡《晉書·樂廣傳》

“譯文”

樂廣有一個極為親密的好友,很長時間沒有來玩了。有一天,他終於又來了。樂廣問他是什麼原因好久沒有來。客人回答說:“上次在你這兒玩,你請我喝酒。我正要喝的時候,突然看見杯中有一條蛇,當時心裏甚為厭惡。喝下去以後,我就病倒了。”

正當那個時候,樂廣家裏的牆壁上掛著一支弓,那弓上用油漆畫了一條蛇。樂廣心裏猜想客人所見杯中的蛇,也許就是這支弓的影子。於是重新倒了一杯酒,放在原先的位置上,問客人道:“你在這酒中有沒有看見什麼?”

客人回答說:“我所看到的,同上次見到的一樣。”樂廣就向客人講明了原因,使他明白杯中的蛇不過是弓的倒影。客人心中的疑團一下子解開了,久治不愈的毛病頃刻間就好了。

“說明”

一個人要胸懷坦蕩,不疑神疑鬼,才能健康愉快。

扁鵲見秦王

“原文”

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

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之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戰國策·秦二》

“譯文”

名醫扁鵲進謁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訴扁鵲。扁鵲便答應給他治玻但是,武王左右的人卻說:“國君,你的病在耳朵的前麵,眼睛的下麵,要醫治它未必能斷根,反而會把耳朵搞聾,眼睛搞瞎。”武王就把這些話告訴了扁鵲。

扁鵲一聽十分惱怒,立刻把石針扔掉了,並對武王說:“國君,你與懂醫道的人商量好了的事,卻又給不懂醫道的人破壞了,假使像這樣去管理秦國的政治啊,那麼君王很快就要亡國了!”

“說明”

它告誡人們,治國同治病一樣,也要依靠各方麵的內行,依靠有真知灼見的人才,否則,國家是治理不好的。

扁 鵲說病

“原文”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桓侯曰:“寡人無疾。”

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複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複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韓非子·喻老》

“譯文”

神醫扁鵲拜見蔡桓公,在旁邊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我看君王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及時診治,恐怕病要深入體內。”

蔡桓公毫不在意地說:“我沒有什麼病。”扁鵲就告辭出去了。蔡桓公說:“當醫生的就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來邀功請賞。”

過了十天,扁鵲又拜見蔡桓公,說:“我看君王的病已發展到了肌肉裏麵去啦,再不醫治,恐怕還會加深呢!”蔡桓公還是沒有理睬他。扁鵲又隻好告辭出去了,蔡桓公仍然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又來拜見,說:“我看君王的病已發展到了腸胃裏去了,要是不及時治療還會更深。”蔡桓公還是沒有理睬他。扁鵲出去後,蔡桓公仍然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