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2 / 3)

“說明”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事物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有時由於某一事物的消失,使另一事物失去存在的條件。看不出這一點,孤立地靜止地看待事物,是要辦壞事的。

東食西宿

“原文”

俗說: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醜而富,西家子好而貧。

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

女便兩袒。

怪問其故。雲:“欲東家食,而西家宿。”

此為兩袒者也。

東漢·應劭《風俗通》

“譯文”

傳說齊國人有個女兒,有兩家男子同時來求婚。東家的男子長得醜但很有錢,西家的男子長得俊美但很窮。

父母親猶豫不決,便征詢女兒,要她自己決定願意嫁給誰:“要是難於啟齒,不便明說,就用袒露一隻胳膊的方式,讓我們知道你的意思。”

女兒便袒露出兩隻胳膊。

父母親感到奇怪就問其原因。女兒說:“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這就是所謂兩袒的傳說啊!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辛辣地嘲諷了貪得無厭的人。

對牛彈琴

“原文”

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牟子》

“譯文”

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子的琴曲,牛依然如故,埋頭吃草。並非牛沒有聽見,因為這種曲調不適合它聽啊!

後來,公明儀改變了彈法,模仿蚊子、牛虻的叫聲和小牛犢尋找母牛的鳴叫,此時牛立即搖著尾巴,豎起耳朵,邁開腳步走來走去地傾聽起來了。

“說明”

這則寓言說明牛聽不懂高雅的音樂。它告誡人們,教育要看對象,要因材施教。

惡狗溺井

“原文”

人有以其狗為有執而愛之。其狗嚐溺井。其鄰人見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惡之,當門而噬之。鄰人憚之,遂不得入言。

《戰國策·楚一》

“譯文”

有個人因為他的狗十分凶猛,很會看門,就非常喜歡它。這隻狗經常跑到井邊撒尿。一天,他的鄰居看見它又在井邊撒尿,準備進去告訴它的主人。狗非常憎恨這些鄰居,擋住門口亂叫亂吠。鄰居都很害怕,始終沒有辦法進去告知它的主人。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說,這隻凶狗常在井邊拉屎撒尿,鄰居們都看見了,狗怕他們向主人告狀,就堵在門口。寓意在勸說國君要遠離身邊的小人,因為這種人像惡狗一樣,不讓大臣進見,生怕大臣們在國君麵前揭穿了他們所幹的壞事。

二技致富

“原文”

有人以釘鉸為業者,道逢駕幸郊外,平天冠偶壞,召令修補。訖,厚加賞賚。

歸至山中,遇一虎臥地呻吟,見人舉爪示之,乃一大竹刺。其人為拔去,虎銜一鹿以報。

至家語婦曰:“吾有二技,可立致富!”

乃大署其門曰:“專修補平天冠,兼拔虎刺。”

明·謝肇《五雜俎·事部四》

“譯文”

有個以釘鉸手藝為生的人,路上遇見皇帝駕臨郊外。皇帝所戴平天冠壞了,就下命令叫他去修補。修完後,賞給他一筆可觀的酬金。

回到山裏,一隻老虎正趴在地上呻吟,見了他,把腳爪舉起來給他看,原來腳爪上有根大的竹刺。他就為老虎拔掉了那根刺,老虎銜來一隻鹿作為酬報。

到了家裏,他對妻子說:“我有兩種絕技,可以立即致富!”

於是在門上書寫兩行大字:“專修補平天冠,兼拔虎刺。”

“說明”

這裏諷刺了那種鼠目寸光、利令智昏的人。它告誡人們,不要把偶然出現的個別現象,當作必然的普遍的規律。

方舟濟河

“原文”

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則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莊子·山木》

“譯文”

兩隻船並行過河,有隻空船撞上來,即使是心地狹隘的人也不會發怒。如果有一個人在那隻船上,那麼這兩隻船上的人一定要叫喊他把船撐開去。喊一聲不聽,再喊一聲還不聽,喊第三聲的時候,就一定會伴隨著辱罵聲了。

起先不發怒而現在發怒,這是因為起先是空船而現在船上有人。人如果能夠以虛心克己的態度悠遊於人世,那麼誰還能夠傷害他呢?

“說明”

這篇寓言表現了莊子的虛靜無為、克己寡欲的處世思想。

馮婦搏虎

“原文”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孟子·盡心下》

“譯文”

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於打虎,後來終於成為一個善人,不再打虎了。有一次,他走到野外,看見許多人正在追趕一隻老虎。老虎背靠著山勢險要的地方,沒有人敢去接近它。大家望見馮婦,都跑向前去迎接他。於是馮婦就挽起袖子,伸出胳膊,跳下車來,準備和老虎搏鬥。大家見了都很高興,可是士人君子卻在恥笑他。

“說明”

這篇寓言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諷喻意味,但也告訴人們見義勇為的行為常會遭到某些人的嘲笑。

高山流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乎若泰山!”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歎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誌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列子·湯問》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聽。伯牙彈琴,誌向在高山,鍾子期說:“妙呀!巍峨高大像泰山!”伯牙的誌向在流水,鍾子期說:“妙呀!浩浩蕩蕩像江河!”伯牙心中有什麼想法,鍾子期必定能審察出來。

伯牙到泰山北麵遊玩,突然碰上連綿大雨,就在岩石下歇息,心中一陣悲傷,便操琴彈撥。最初彈的是霖雨之曲,然後又模擬崩山之音。每奏一曲,鍾子期總能徹底領悟他的誌趣。伯牙於是放下琴歎息道:“妙呀,妙呀,你的欣賞能力!你的想象好似深入到了我的心中,我怎能逃避樂音呢?”

“說明”

這篇寓言是說“知音難得”,人們的友誼應該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

割肉自啖

“原文”

齊之好勇者,其一人居東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於塗,曰:“姑相飲乎!”

觴數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為?”於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無勇。

《呂氏春秋·當務》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