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人效顰
“原文”
西施病心而顰其裏,其裏之醜人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
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莊子·天運》
“譯文”
有一個叫西施的美女患了心口痛的病,難受得緊緊皺著眉頭,手按著胸口走過鄰家。鄰家有個醜女人,看見了西施的模樣覺得很美,回家時也模仿西施,故意按著胸口,皺著眉頭。鄰裏的富人看見她這個樣子,就緊緊地關起大門不出去,窮人看見她這個樣子,馬上帶著妻子兒女趕忙躲得遠遠的。
這個醜女人隻知道西施皺著眉頭美,卻不知道西施皺著眉頭為什麼美。
“說明”
這則寓言說明,學習別人要有所分析,揚其所長,去其所短;不顧自身條件而機械模仿,往往會事與願違,適得其反。
楚人學齊語
“原文”
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
“譯文”
有個楚國的大夫在這裏,想要叫他兒子學會說齊國話……找了一個齊國人來教他,但旁邊卻有許多楚國人繼續用楚國語幹擾他,雖然天天用鞭子抽打這個孩子,硬要他學會齊國話,結果還是沒有學會。後來,這個大夫把兒子帶到臨淄莊嶽街裏的鬧市住了幾年,很快就學會了,反過來,硬要他說楚國話,即使天天鞭打他,也不會了!
“說明”
這個故事淺顯明白地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人們要學會一種語言,掌握一門知識,認識一種事物,最好的辦法就是生活於(即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之中,同那個事物接觸。這也說明環境對於人的重要性,環境,特別是身邊多數人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學習語言是這樣,學習其他知識是這樣,在品德修養上也是這樣。
楚人有兩妻者
“原文”
楚人有兩妻者,人其長者,長者詈之;其少者,少者許之。居無幾何,有兩妻者死。客謂者曰:“汝取長者乎?少者乎?”
曰:“取長者。”
客曰:“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
曰:“居彼人之所,則欲其許我也。今為我妻,則欲其為我詈人也。”
《戰國策·秦一》
“譯文”
楚國有個人討了兩個老婆。有人勾引他的大老婆,大老婆大罵了一通;當去勾引他的小老婆時,小老婆卻答應了。過了沒有多久,楚國這個討兩個老婆的人死了,旁人就問這個勾引他老婆的人說:“現在你想娶他的大老婆呢,還是想娶他的小老婆呢?”
勾引的人回答說:“娶大老婆!”
旁人又問:“大老婆罵你,小老婆喜歡你,你為什麼不娶小老婆,而娶大老婆呢?”
勾引的人回答說:“過去,寄住在別人家裏,當然想和喜歡我的小老婆相處;現在,要娶來做妻子,當然要娶那不受調戲而罵人的好。”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說,娶妻要娶那不受調戲而罵人的好,因為她堅貞忠誠。
楚有善為偷者
“原文”
楚將子發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為偷者,往見曰:“聞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願以技齎一卒。”子發聞之,衣不給帶,冠不暇正,出見而禮之。
左右諫曰:“偷者,天下之盜也,何為之禮?”
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與。”
後無幾何,齊興兵伐楚,子發將師以當之,兵三卻。楚賢良大夫,皆盡其計而悉其誠,齊師愈強。於是市偷進請曰:“臣有薄技,願為君行之。”
子發曰:“諾。”不問其辭而遣之。
偷則夜解齊將軍之幬帳而獻之。子發因使人歸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將軍之帷,使歸之於執事。”
明又複往,取其枕。子發又使人歸之。明日,又複往取其簪。子發又使歸之。
齊師聞之,大駭。將軍與軍吏謀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頭。”乃還師而去。故曰:無細而能薄,在人君用之耳。故老子曰:“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淮南子·道應訓》
“譯文”
楚國的將軍子發愛好搜羅有技術的人才。楚國有一個擅長偷東西的小偷去求見,說:“聽說你在征集有技術的人才。我是楚國城鎮裏一名小偷,願用盜竊的技術在你部下當一名差役。”子發聽了,急忙穿衣戴帽,衣帶還來不及係,帽子也沒有戴正,就走出門去,非常客氣地接待這名小偷。
子發身邊的人勸阻他說:“這小偷,是天下有名的強盜,為什麼對他要如此客氣呢?”
子發說:“這不是你們所能理會得到的。”
過了不久,齊國興兵攻打楚國,子發率領軍隊抵抗,三次出兵,均被齊軍打敗了。楚國的賢良大夫們雖然絞盡腦汁,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轉敗為勝,相反齊軍卻越戰越強。這時,小偷進來請求說:“我有點鄙薄的技能,願為將軍到齊國軍隊裏走一趟。”
子發說:“好!”二話未說,便派他去了。
這小偷到了晚上,偷偷摸摸地潛入齊國軍營,把將軍車子上的幬帳偷了送給子發。子發派人把幬帳送回齊國軍隊裏去,並說:“我們的士兵上山砍柴時,撿到你們將軍的幬帳,現特派人送還給你們。”
第二天,小偷又到齊國軍營去,把齊國將軍的枕頭偷來了。子發又派人送了回去。
第三天,小偷再次到齊國軍營去,把將軍的發簪偷來了。子發又派人送了回去。
齊國軍隊聽說後,大為驚恐。將軍和軍官們商量說:“今天不退兵,楚國那位將領恐怕要取我的腦袋了。”於是率領軍隊回去了。所以說,技藝道術是沒有細微輕薄之分的,關鍵在於人君如何使用啊!
所以老子說:“不善的人,是善人的資本埃”
“說明”
這則寓言的意思,不是讚揚小偷,要人們去學小偷,而是說,對於有真才實學、有本領的人,要善於使用,正確地、充分地發揮他們的特長。
處女遇盜
“原文”
處女嬰寶珠,佩寶玉,負戴黃金,而遇中山之盜也。雖為之逢蒙視,詘要橈,若盧屋妾,由將不足以免也。
《荀子·富國》
“譯文”
有一個妙齡少女脖子上掛著一串珍珠項鏈,身上佩著珠玉寶石,肩上背著貴重黃金,在荒山溝裏碰上了強盜。她雖然是兩眼不敢正視,彎腰屈膝,像人家屋裏的婢妾使女一樣,但仍然不能僥幸免於災禍呀!
“說明”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對待強盜決不能手軟,必須奮起鬥爭。
唇亡齒寒
“原文”
晉獻公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而伐虢,大夫宮之奇諫曰:“不可。唇亡而齒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晉滅虢,明日虞必隨之亡。”虞君不聽,受其璧而假之道。晉已取虢,還反滅虞。
《韓非子·喻老》
“譯文”
晉獻公以垂棘生產的美玉作代價,向虞國國君要求借一條路,讓晉兵通過去進攻虢國。虞國的大夫宮之奇勸阻虞國的國君說:“不要答應他們!虞國和虢國好像嘴唇和牙齒一樣,嘴唇沒有了,牙齒就要挨凍了。虞國和虢國互相救助,並不是互施恩德,而是戰略上的需要。今天讓晉國滅掉虢國,明天虞國必然跟著它一齊滅亡。”虞國的國君沒有聽從宮之奇的勸阻,接受了美玉,借給晉國一條攻打虢國的道路。後來,晉國滅了虢國。在班師回國的途中,果然把虞國也滅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