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1 / 3)

樂羊食子

“原文”

樂羊為魏將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懸其子示樂羊。樂羊不為衰誌,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遺之。樂羊食之盡一杯。中山見其誠也,不忍與其戰。果下之,遂為文侯開地。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西漢·劉向《說苑·貴德》

“譯文”

樂羊作為魏國的將領,率兵去進攻中山國。他的兒子正在中山國內,中山國人便把他的兒子綁起來懸在城上,用以威脅樂羊。樂羊看見後並未因此而減弱鬥誌,反而激發了攻城的決心。中山國人便把他的兒子烹煮了,並將煮熟的肉送來給他吃。樂羊把送來的一大杯兒子的肉全部吃完。中山國人看到了樂羊攻城的誠心和決心,便不敢再和他戰鬥下去了。樂羊果然攻占了中山國,給魏文侯開拓了疆界。但是,魏文侯嘉賞樂羊的戰功後,卻懷疑起他的忠心來。

“說明”

這則寓言諷喻了變換無常、疑神疑鬼的反動統治者。

兩敗俱傷

“原文”

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戰國策·齊三》

“譯文”

韓子盧,是天底下跑得最快的狗;東郭逡,是四海之內最狡猾的兔子。韓子盧追逐東離逡,繞過三座山,躍過五個山頭。跑在前麵的兔子疲憊極了,追在後麵的黑狗也困倦不堪。狗和兔子都精疲力盡,各自死在它們所在的地方。農夫看見了,不費一點力氣就獨占其利,得到了狗和兔子。

“說明”

這篇寓言說明如果兩方爭鬥,互不相讓,結果隻能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兩小兒辯日

“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列子·湯問》

“譯文”

孔子到東方去遊玩,路上遇到兩個小孩子在爭論。孔子問他們為什麼爭論。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比較近,而到了中午,太陽就離我們遠了。”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我們遠,而中午離我們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上的篷蓋那樣大,到了中午,就隻有盤子、碗口那麼大了,這難道不是遠的顯得小,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還涼颼颼的,到了中午,就像開了鍋的水一樣,這難道不是近的感覺熱,遠的感覺涼嗎?”孔子聽了之後,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是知識最豐富的呢?”

“說明”

這則寓言說明,要想求得完全的知識,就要克服片麵性,不要抓住一點現象就堅持己見,作無謂的爭執。同時,無論什麼人,都不能自炫多知,必須永遠謙虛。

獵者得麋

“原文”

今山澤之獸,無黠於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己也,因還走而冒入,至數。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

《戰國策·楚三》

“譯文”

山林沼澤中的野獸,沒有比麋鹿更機靈、更狡猾的了。麋鹿知道獵人在前麵張開大網,要把自己往前趕進網裏去,所以它就調過頭來往後跑,衝撞人。像這樣好幾次。獵人知道它十分狡詐,就假裝舉著網把它往前趕,麋鹿還是照舊掉頭衝撞獵人,因此而被捕獲了。

“說明”

這篇寓言說明對於善於玩弄權術的人,隻要摸清他的底細,就能將計就計製服他。

林回棄璧

“原文”

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

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

《莊子·山木》

“譯文”

假國被晉國滅亡,人們逃難,有一個叫林回的賢士,丟掉了價值千金的寶玉,卻背著自己的嬰兒逃跑。有人問他道:“你是為了錢財嗎?嬰兒並不值錢;你是怕受拖累嗎?攜帶嬰兒逃難麻煩多著哩;你丟掉了價值千金的寶玉,偏偏要背著一個不值錢的嬰兒逃跑,這是為什麼呢?”

林回回答道:“那塊寶玉隻不過因為值錢才和我有關聯,這孩子卻是我的至親骨肉,他和我是天然地關聯在一起啊!”凡是因為財帛貨利相結合在一起的,碰上患難就會相互拋棄;凡因為骨肉情義相聯係的,碰上患難就會相互救援。相互救援和相互拋棄,兩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啊!

“說明”

這則寓言說明,“以利合”即靠錢財關係結合在一起的,是不可能共患難的;而“以天屬”即靠骨肉情義結合卻能生死與共。它告誡人們,人與人的關係,不能建築在金錢基礎上,而要靠道義,靠友情。

籠鳥減食

“原文”

多捕眾鳥,藏在大器,隨時瞻視,養食以時。毛尾既長,隨時剪落;選其肥者,日用供廚。中有一鳥,內自思惟:“若我食多,肥則致死;若餓不食,複致喪身。宜自料量。少食損膚,衣毛悅澤,當從籠出。”如其所念,即便少食,衣毛悅澤,便從其願。

南北朝·後秦《出曜經》卷九

“譯文”

養鳥的人捕了許多鳥,關在鳥籠裏,天天觀察,到時喂給食物。鳥尾巴毛長了,隨時給剪短;每天挑出肥的來,送到廚房做菜肴。

其中有一隻鳥,在籠子裏思忖著:“要是我吃多了,一長肥就得去送死;要是不吃,也得活活餓死。我應該自己計算食量。少吃一些,既能少長肉,又能使羽毛長得光滑,然後從籠裏逃出去。”

他按自己的想法,減少食量,結果身子又瘦又小,羽毛又光滑,終於實現願望,逃了出去。

“說明”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就飲食而言,也不能暴飲暴食,必須掌握適度,“宜自料量”。

魯人徙越

“原文”

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於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

魯人曰:“何也?”

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遊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韓非子·說林上》

“譯文”

魯國有一個人自己很會打草鞋,妻子很會織白綢。兩口子想搬到越國去。有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必定會變窮。”那魯國人問:“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