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然響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亦嚐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導大,因其固然。技經肯之未嚐,而況大乎!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莊子·養生主》
“譯文”
庖丁替梁惠王解剖牛,手按著它,肩靠著它,腳踩著它,膝蓋抵著它。皮肉分離,嘩然響聲;進刀牛體,響聲嘩嘩。這一切聲音,恰似音樂一般動聽。既合乎古代《桑林》之舞的韻律,又符合古樂《經首》樂章的節奏。
梁惠王說:“啊!妙極了!你的技術怎麼能精熟到這般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我愛研究牛體解剖方麵的學問,遠遠超過了對於肢解牛的操作技巧鑽研。我開始宰牛時,所看見的都是一隻隻完整的牛,經過三年的學習研究,我已經完全掌握牛解剖方麵的學問,任何一隻完整的牛擺在我的麵前,我所注意的隻是它的內部結構和脈絡,也就是把它看成許多部分的組合,了解它各部分之間組合的規律,因而在我的心目中,再也沒有完整的牛了。到了現在,我摸到牛體的各個部位,已經了如指掌,而不必用眼睛去觀看了。感覺器官已經不起作用了,而精神活動卻積極起來。順著牛身上自然的紋理,劈開筋骨之間的空隙,導向骨節間的竅穴;依照牛的自然結構去用刀,一些支脈、經脈、筋骨肉、肌腱以及筋脈交結的地方,我的刀刃沒有一點妨礙,更不用說那些大骨頭了。好的廚師每年要更換一把刀子,因為他是用刀解剖牛;普通的廚師每月要換一把刀子,因為他是用刀去砍骨頭。到今天為止,我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啊!
用它宰的牛已有幾千頭了,可是,刀刃卻像新刀剛剛在磨刀石上開了口一樣鋒利。那牛的骨節間有空隙,刀刃又薄,以薄刀插進骨節間,寬綽有餘,活動方便。所以十九年了,我的刀刃還像新刀剛剛在磨刀石上開了口一樣。盡管如此,每遇到筋骨脈絡交錯聚結的地方,我也感到不容易下手,總是警告自己謹慎小心。目不旁視、動作緩慢,用力極為微妙,喀喀幾下,牛的骨肉就解開了,如一堆黃土散落在地上。這時我提刀站起,四周望望,心滿意足,把刀擦幹淨好好地收藏起來。
梁惠王聽完後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一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說明”
寓言生動地告訴我們一個哲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各自規律,隻要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去辦事,也就能取得好的成績。
齊人有好獵者
“原文”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愧其家室,出則愧其知友州裏。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則狗惡也。欲得良狗,則家貧無從。於是還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有以求良狗,狗良則數得獸矣。田獵之獲,常過人矣。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
《呂氏春秋·貴當》
“譯文”
齊國有個愛好打獵的人,荒廢了很長時日也沒有獵到野獸。在家愧對家人,在外愧對鄰裏朋友。他考慮打不到獵物的原因,是因為狗不好。想弄條好狗,但家裏窮沒有錢。於是就回家努力耕田,家裏富了就有錢來買好狗,有了好狗,就屢屢打到野獸。打獵的收獲,常常超過別人。不隻是打獵如此,任何事都是這樣。
“說明”
這篇寓言說明事物之間是相互聯係的,辦事要考慮到各方麵因素。
杞人憂天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隻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踏?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譯文”
春秋時,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憂天會塌,地會陷,害怕自己沒有容身之處,弄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另有一個人卻為這杞國人的憂慮而擔憂,便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活動,為什麼還擔憂天會塌下來呢?”
杞國的那個人說:“如果天真是由氣體積聚起來的,那麼日月星辰,不都要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氣體積聚而成的,隻不過它會發光罷了,即使掉下來,也不會打傷人的。”
杞國的那個人又說:“地要陷落怎麼辦呢?”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塊罷了,到處都是,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土塊。你踐踏行走,成天地在地上活動,為什麼還要擔憂它會陷落下去呢?”
這個杞國人聽了,才拋掉了憂愁,高興起來。開導他的人,也高興地放心了。
“說明”
這則寓言是嘲笑那些為本來不用擔憂的事而去擔憂發愁的人。它還啟示人們,要注意心理平衡,不要自尋煩惱。
千裏買首
“原文”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裏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裏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
於是不能期年,千裏之馬至者三。
《戰國策·燕一》
“譯文”
從前有個國君,願出千金高價買一匹千裏馬,過了三年,千裏馬還是沒有買到。
有個太監對國王說:“請讓我去找一找吧!”國王於是便派他去。過了三個月,得到了一匹千裏馬,但是,馬已經死了,他就花了五百金把死馬的頭買了回來,向國王呈報了。
國王一見大怒,說:“我是叫你去買活馬,要這死馬幹什麼?還白白花了五百金子。”
那太監對國王說:“馬死了,大王還肯用五百金買它,何況是活馬呢?天下的人們必定認為大王是真心實意想買千裏馬的,現在千裏馬一定會送上門來的。”
果然,不到一年,送上門來的千裏馬就有三匹之多!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以千裏馬比喻賢能,勸說國君以重金厚祿招納他們。它告誡人們,隻要真心實意地重視和關心人才,就一定會得到人才。
千萬買鄰
“原文”
宋季雅罷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側。
僧珍問宅價。
曰:“一千一百萬。”
怪其貴。
季雅曰:“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
唐·李延壽《南史·呂僧珍傳》
“譯文”
季雅被罷免南康郡守的官職之後,在呂僧珍居家旁邊購買了一處宅院。
僧珍詢問他購買宅院的價錢多少。
季雅回答說:“一千一百萬錢。”
僧珍聽到這麼昂貴的價錢,很感奇怪。
季雅說:“我是用一百萬錢買房宅,用一千萬錢買鄰居呀!”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行要好伴,居要好鄰,好的鄰居有時比自己的親人還要親。
黔之驢
“原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令若是焉,悲夫!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
“譯文”
貴州沒有驢子,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了一頭驢子到貴州。運到後,驢子又派不上用場,便把它放在山下牧養。老虎看見它是一個龐然大物,以為是神靈,就躲到樹林裏偷偷地探視。過一會兒,慢慢接近驢子,小心翼翼地觀察它,還是不了解驢子究竟是什麼東西。有一天,驢子叫了一聲,使老虎大吃一驚,連忙跑到很遠的地方去,以為驢子想吃它,十分恐懼。但是,反複地觀察,覺得驢子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後來老虎漸漸地聽慣了驢子的叫聲,又到驢子的前後左右轉來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