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1 / 3)

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韓非子·五蠹》

“譯文”

宋國有個農民正在耕田,田裏有棵大樹樁,一隻飛奔的兔子撞在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這個農民便放下農具,守在樹樁旁邊,希望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結果,兔子沒有得到,而他的這種行為卻被當作笑話在宋國傳開了。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幹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有實幹精神,不能抱有僥幸心理。

熟能生巧

“原文”

陳康肅公(堯谘)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嚐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北宋·歐陽修《歸田錄》

“譯文”

北宋時有個叫陳康肅(堯谘)的人,善於射箭,在當時是舉世無雙的,他也因此而驕傲。一天,有個賣油的老頭放下擔子,站在那裏眯斜著眼睛看他射箭,久久不肯離去。當看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時,卻隻是微微點了點頭,以表讚許。

陳康肅問他:你也會射箭嗎?

你評評看,我射箭技術高超嗎?老頭回答:“沒有什麼,隻是手熟而已!”陳康肅惱怒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老頭回答:“憑著我賣油的經驗就知道這個道理。”於是他便取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銅錢蓋住口子,然後用勺子慢慢地舀油注入葫蘆,油順著錢幣中間的小孔倒入,卻不打濕錢幣。倒完之後,他說:“我這種技能也沒有什麼奧妙,隻不過是手熟練罷了。”陳康肅聽了笑了笑,然後打發他走了。

“說明”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實踐出真知,凡事隻要勤學苦練,就能熟能生巧,達到精通的程度。

死後不賒

“原文”

一鄉人,極吝致富,病劇牽延不絕氣,哀告妻子曰:“我一生苦心貪吝,斷絕六親,今得富足,死後可剝皮賣與皮匠,割肉賣與屠,刮骨賣與漆店。”必欲妻子聽從,然後絕氣。既死半日,複蘇,囑妻子曰:“當今世情淺薄,切不可賒與他!”

明·馮夢龍《廣笑府·貪吞》

“譯文”

有個鄉下人,依靠極其吝嗇而發了財,後來身患重病,氣息奄奄,就是不肯斷氣,他哀告妻子說:“我一生貪婪吝嗇,苦心積攢,六親斷絕,才得到今天的富足,我死後可以剝下我的皮賣給皮匠,割下我的肉賣給屠戶,取下我的骨頭賣給漆店。”一定要妻子允諾,他才肯斷氣。他已經死了半天,又蘇醒過來,叮囑說:“如今世道炎涼,人情淡薄,切記千萬不可賒給人家!”

“說明”

辛辣地諷刺了那些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人。

宋 人禦馬

“原文”

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倒而投之溪水。又複取道,其馬不進,又倒而投之溪水。如此三者,雖造父之所以威馬不過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無益於禦。

《呂氏春秋·用民》

“譯文”

宋國有個趕路的人,他的馬不肯前進,就把馬殺死扔進河溝裏去。他又駕上一匹馬趕路,馬又不肯前進,他又把馬殺掉扔進河溝。這樣一連殺了三次,就是造父使用威力馴服馬匹也不過如此。那個宋國人沒有學到造父禦馬的技術和方法,卻僅僅學到用威力馴馬,這對駕馭馬匹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隻學形式,不學內容,隻看現象,不看本質,是不行的,禦馬是這樣,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螳螂搏輪

“原文”

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禦曰:“此何蟲也?”

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

莊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

《淮南子·人間訓》

“譯文”

齊莊公出外打獵,看見一隻小昆蟲舉起腳來要和車輪搏鬥。他問車夫說:“這是什麼蟲呀?”

車夫回答說:“這就是平常所說的螳螂。這蟲光知道前進而不知道後退,不自量力而輕視敵人。”

莊公感歎地說:“這蟲假如是人,必定是天下最勇敢善戰的武士了!”他連忙叫車夫掉轉車頭避開它。

“說明”

這個寓言啟示人們,要善於選賢任能。

田父得玉

“原文”

魏田父有耕於野者,得寶玉徑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鄰人。鄰人陰欲圖之,謂之曰:“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一複之。”

田父雖疑,猶錄以歸,置於廡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稱家大怖,複以告。鄰人曰:“此怪之征,遄棄,殃可銷。”於是遽而棄於遠野。

鄰人無何盜之,以獻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曰:“敢賀王得此天下之寶,臣未嚐見。”

王問價。玉工曰:“此玉無價以當之。五城之都,僅可一觀。”魏王立賜獻玉者千金,長食上大夫祿。

《君文子·大道上》

“譯文”

魏國有位在田野耕種的老農夫,拾得一塊直徑一尺的寶玉,但他不識寶,便把此事告訴鄰居。鄰居暗中盤算要把寶玉弄到手,欺騙農夫說:“這是塊鬼怪石頭。收藏起來,對家庭不吉利,不如把它再放回原處。”

老農夫雖然心中疑懼,還是把它搬回家裏,放在房廊上。當夜寶玉通明,照亮了整間屋子。老農夫全家驚恐萬狀,又把發生的事告訴鄰居。鄰居說:“這是鬼怪的征兆,趕快丟掉,災禍就可以消除。”老農夫於是急忙把寶玉丟到很遠的野外去了。

鄰居沒等多久,就把它偷去獻給魏王,魏王召玉工來鑒別。玉工遠遠一看,朝魏王行了兩次禮,然後站起來說:“我冒昧地恭賀國王得到這塊天下名寶,這樣的稀世珍寶我還從來沒有看見過。”

魏王問寶玉價值多少。玉工說:“這是無價之寶,就是拿五座城來換,也隻能讓他看一眼。”魏王立即賞賜給獻玉人千斤金子,並讓他一輩子享受上大夫的俸祿。

“說明”

這篇寓言,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了那些用謊言、盜竊等手段以獵取高官厚祿的人。

田鳩見秦王

“原文”

墨者有田鳩,欲見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見。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見楚王。楚王說之,與將軍之節以如秦至,因見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者。時亦然。

《呂氏春秋·首時》

“譯文”

墨家有個叫田鳩的人,想要見秦惠王,在秦國呆了三年但沒能見到。有個客人把這情況告訴了楚王,田鳩就去見楚王。楚王很喜歡他,給了他將軍的符節出使秦國。他到了秦國,憑借這個身份見到了秦惠王。田鳩告訴別人說:“到秦國見惠王之道,竟然是先去楚國啊!”事情本來就有離得近反而疏遠、離得遠反而靠近的道理。時機也是這樣的。

“說明”

這篇寓言說明辦事除了主觀願望以外,還必須具備客觀條件,必須掌握時機。

田子方贖老馬

“原文”

田子方見老馬於道,喟然有誌焉。以問其禦曰:“此何馬也?”

其禦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罷而不為用,出而鬻之。”

田之方曰:“少而貪其力,老而棄其身,仁者弗為也。”束帛以贖之。

罷武聞之,知所歸心矣。

《淮南子·人間訓》

“譯文”

田子方看見一匹老馬站在道旁,不禁歎息著牽掛在心中的事。便詢問趕車的人說:“這是什麼馬呀?”

趕車的人回答說:“這是舊尊老家所養的一匹馬,由於老弱不再使用了,便牽出來想把它賣掉。”